而在皇宮裡提起林源時,林娘子母子也剛好到了林府大門前。
對于林源這個父親,林娘子一直不知道該如何評價他。
要論能力,他是當世大儒,這些年為官也兢兢業業,從未出錯。
要論品德,他鐵骨铮铮,敢于上谏,不慕名利,不與任何人同流合污。
有這樣一個父親,林娘子照理說該是驕傲才對,可偏偏這一位在家事上糊塗的可以。
林源也算是出身世宦大族,他祖籍金陵,金陵林家是從前朝起就是有名的書香之家。
前朝有兩位丞相出自金陵林家,在大梁林家三品以上的高官也從未斷絕過。
隻不過林源這一支一直很平庸,在族裡不受重視,林源生父又早逝,他沒能從族裡得到什麼幫助,讀書時家裡連筆墨錢都拿不出來。
林源未崛起前真正依靠的是他的師父,金陵縣學的教習先生,也是他的嶽父。
這位先生對林源這個女婿可謂是掏心掏肺,連林源上京趕考的路費都是他這位嶽父資助的。
因為嶽家如此的深情厚誼,林源對第一位妻子可謂是敬重有加。
偏巧這一位也是個妙人,從小跟着父親學習也是個詩詞經易都能點評一二的才女。
兩人可謂是琴瑟和鳴,羨煞旁人。隻可惜造化弄人,這位才女生三胎時遭遇了難産,一屍兩命。
為了照顧兩個孩子,林源決定續娶。
當時林源已經是個五品員外郎,不到三十的五品官員自然搶手,便是不少勳貴家都動了心思,願意許嫁家中千金。
但林源擔心繼妻出身太好會苛待了一雙兒女,最後選中了宮中被放出的宮女蔣氏。
林源覺得蔣氏有見識,能撐得起林家。出身低,不敢對兒女不好。
蔣氏的确沒有對林源那對兒女不好,是他那對兒女看繼母非常不順眼。
林源可能是心疼一雙兒女年幼失母,對長子長女堪稱溺愛,然後溺愛着溺愛着性子就歪了。
原本蔣氏作為繼母發現繼子繼女性子不好也試圖糾正過,但隻要她一試圖教導,這對兒女就去林源那裡告狀,反倒讓林源覺得蔣氏這個繼母苛待兒女。
之後蔣氏懷孕,這兩個孩子直接害的蔣氏流産。當時蔣氏已經懷孕六個多月,這次流産直接讓蔣氏再沒了懷孕能力。
蔣氏于是冷了心,隻把府裡的庶女記在了自己名下,再也不管那兩個孩子。
再之後就是繼皇後為了拉攏林源給那兩個蠢貨下套,想要拿捏住林源。
但林源絕不妥協,最後那兩人被流放不說,林源也被牽連的免職。
不過因為林源本身沒有錯處,最後也算是大義滅親,最終被流放的隻有那兄妹倆。
隻不過林源放心不下那對兄妹,這才會一家跟着搬去邊疆。
畢竟他是自由民,林家的财産也沒有被查抄,有他照應他那對兒女總不會吃太多的苦頭。
而蔣氏之所以也跟去邊關,那純粹是為了看那對惡心的兄妹日子過得多慘,不過她卻舍不得膝下的女兒跟着受苦,所以選擇讓女兒找個好地方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至于林娘子為何非要招贅,非要養出一個聰明的才子,這其實是蔣氏的鍋。
蔣氏對着非要跟自己同甘共苦的女兒道:“你父親隻有三個孩子,那對兄妹是肯定是不行了,可是他們還會結婚生子,以你父親的偏心,他這一輩子積攢的财富和人脈怕是還是會給那對兄妹。
這讓我如何甘心?所以你得留下,邊關沒有什麼好人選。你得在富裕安定之地尋一個有能力有良心的夫君,生下一個健康聰慧的孩子,再好好的把他教養成材。
到時候帶着他往你父親面前這麼一站,是選擇那些身上有污點的還是選擇你的孩子,為了林家的未來,你父親會知道該怎麼選的。”
實際上蔣氏這話就是忽悠林娘子的,畢竟她這個夫君她心裡知道,那就是個念舊又耳根子軟的。
他念着原配家的恩情,所以對于原配所出兒女會處處偏袒。可他同樣因着孩子的事情愧對自己,所以默許自己不管那對兄妹不說對自己也處處體貼。
他誰都放不下所以隻能和稀泥,可是如今不一樣,按照那對兄妹的性格,怕是不會後悔自己害了父親的仕途,而是惱怒父親不願意幫他們踏上青雲路。
夫君付出的一切在他們看來都是理所應當,如此再深厚的感情也遲早被磨掉。
而又有她這個被薄待的妻子願意跟着他不離不棄,願意“善待”那對兄妹,這座天平遲早會偏移的。
當初那對兄妹害了她的孩子,害她再不能生育,她遲早會讓那對兄妹一無所有。
但這些不需要她的女兒跟着受苦。
但是林娘子當了真,為了能更好的和那對兄妹争家産,更是幹脆的招贅了夫婿,所以在林娘子帶着林見顧回到林家時,蔣氏聽到女兒的話差點沒一口氣憋的上不來。
不是,她怎麼養了這麼一個蠢東西?都十多年了,她還沒有反應過來自己是在拿話先穩住她嗎?
看着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母親,林娘子一縮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