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座書院,傳聞是當年的攝政公主為了紀念開國皇帝而建立的,但是那位褒貶不一的攝政公主從來沒有正面回應過這個問題。
永川書院的書源是整個大乾最豐富的,是整個占地面積最廣,條件也最好的書院。
每年招收的學生人數都有限額,不然怕是要爆滿了。
這家書院并沒有因為傳聞是皇家開的而隻接受貴族子弟,相反,裡面有許多都是貧苦百姓。
隻因這裡的學費最便宜,甚至在永川書院旁邊還有一部分地方叫永川小學,是專門給學生開蒙的,三年一屆,這裡是不要學費的。
而正中地方的就是永川書院,這就需要考進來了。不過就算後面繼續讀書,學費也不貴,大頭是學生的住宿費和夥食費。
有好些貧苦學子進了書院,手抄藏書閣的書出去賣錢來交錢,在永川書院也是允許的,隻是書本不許帶出去。
但奇怪的是,這家書院看似學費不貴,夥食和住宿都不貴,但是似乎不差錢。
野史記載攝政長公主留下了許多财物來支撐學院,更甚至記載皇帝都會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私庫作為學院的開支。
但這種說法并沒有事實依據,也沒有多少人信,大家更相信是那位攝政長公主用自己的私産辦的,因為傳聞她在開國皇帝登基前就十分富有,極有經商天賦,留下私産鋪子無數。
裡面的人魚龍混雜,什麼階層的都有,而且雖然分女學和男學,但終究有人認為不太方便。且人一多,就容易出事,許多貴族子弟在這裡也沒有特權,也不準帶丫鬟和小厮。
之前有一個王爺的兒子和一個貧民發生争執,雙方各折了一隻手,那王爺都沒敢來要說法。學院的處理是各自退學,但是讓那王爺寫了保證書,此事就此了結,不許再因此事找那貧民學子麻煩。
這個事當時很出名。
所以這所書院和皇家有關系,但是貴族子弟在這裡會吃虧都不能報複,因此并沒有多少貴族子弟進來,有條件的都自己請老師了。
畢竟那些京中權貴都習慣了用階級權勢壓人,誰也不想吃了虧就此作罷。
就一句話,這永川書院的後台很硬。
永川書院和國子監以及女子監有着密切的關系,因為都是皇家人創辦的,雖然永川書院明面上和皇家沒有關系,但永川書院是開國那位攝政公主所創辦的事,并不是秘密。
那位攝政公主的世家貴族眼裡是個不安分的女人,但是在貧民百姓中,尤其是讀書人中,風評尤其的好。
而周錦悅和周錦研之所以來這裡,是因為她的堂姐周錦霖在這裡做女先生,姐妹一起有個照應。
但她進來也沒有靠堂姐的關系,她是正兒八經考進來的。
女學和男學的課程還不太一樣,有些門課是一樣的,像儒學經典、算學、律學等大家都是要學的,其他的就是選學了。
書院裡不單單是隻教禮節,還有聖賢書、明理之道,據說那位攝政公主尤為看重這門課,後人也覺得這門課極為重要,所以書院也就延續了下來。
周錦悅上輩子居然聽季承平的話,隻一心在家操持家事,委實有些對不住這些年學到的聖賢之道。
明明那位公主已經為女子開辟了另一條路,她卻作繭自縛,把自己困死在了後宅。
明明還可以去考女子監的。
周錦悅背着包袱,邁步進了書院。
剛進去沒多久,就看見她的堂姐過來了。
周錦悅朝她招手。
周錦霖抿唇一笑,往這邊走來。
周錦霖和她年紀差距有點大,差了整整七歲,她今年十五歲,周錦霖二十二了。
年歲差的太多,且周錦悅又是郡主,兩人玩不到一塊兒去,也沒有什麼來往;若非周錦悅來這永川書院,兩人平日裡也見不到幾回。
但周錦悅是很佩服這位堂姐的,清雅獨立,如寒冬中的一抹紅梅——她是真正将這所書院創始人的意願傳承下來的人。
一般來說,念過書又知書達理的女孩子,長輩們都喜歡,日後說親的時候也好聽,極少有人是為了科考和建功立業的。
雖然大乾有過女子當官的先例,甚至還有皇家所創辦的女子監,如果要走仕途,必定要進女子監的。
女子監甚至還出過女将軍,本朝就有一個女禦史和兩位女将軍。
但是朝堂政治終歸還是男人的天下,于是在百來年後,女子當官的也漸漸少了;但是民間女子外出卻已經非常常見了,還有做生意的、走镖的、教書的、找贅婿的,女子外出做事已經不再需要忍受異樣的眼光。
似周錦悅這般,讀書僅僅隻是讀書,不過是因為大家都在讀書,給自己提身價,她隻是順應潮流。
而周錦霖不一樣。
她是自己喜歡。
她在這裡教學,也是自己的興趣:她在活出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