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時期,在商鞅的主持下,秦朝完成了什伍的編戶方法,五戶人家為伍,十戶人家為什,《史記·商君列傳》裡有說到,‘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也就是秦國時期的連坐法。”
“大家對連坐應該不是很陌生,小時候看電視劇小說也經常看到滿門抄斬、誅九族之類的說法,在秦朝的什伍制度之下,買房建房也是一件非常需要注意的事情,因為随時會被鄰居連累,隻要沒有及時舉報鄰居違法,自己一家就要因為鄰居也被判罪行。”
伍愛華說到這裡不由說了一句:“像是我們現在這種,連隔壁鄰居是男是女鬥不知道的鄰裡關系,在秦國一點都不可取,誰知道你的鄰居是不是在偷偷搞事?”
伍愛華這話說完,寫《史記》的司馬遷尚且坐得住,聽到伍愛華援引自己寫的内容,也隻是露出了微笑,心裡驕傲着自己是不是也算是名留青史直達天聽?
反而馮夢龍一躍而起:“這兔仙所在的地方竟然也看小說,就是不知道他們的小說是個什麼樣子的?”
馮夢龍不由癡癡地說道:“真想去看看啊!”
邊上店小二聽到馮夢龍的話,隻能催促他道:“馮爺,您倒是先把您手上的話本寫完啊!”
“從《史記》的這個記載,我們就可以知道,秦朝是編戶到民的。”伍愛華解釋道:“幾乎每個秦吏能夠去到的地方,都被編入了戶籍中,而穿越者,沒有戶籍。”伍愛華說着就笑了:“當時我們就有同學問,說沒有戶籍,我們逃去其他國家不可以嗎?逃進山裡不可以嗎?”
“老師當時就問了我們一個問題,如果逃得掉,商鞅難道想被車裂嗎?”
伍愛華這句話在秦國位面扔下了一顆炸彈。
“被車裂?”商鞅不理解:“變法不是成功了嗎?百代皆行秦法……”
“有一種說法,說是商鞅因為變法太過成功,所以逃不掉,也有另一種觀點,說是商鞅看到自己變法這麼成功,所以也甘願以身殉道。”伍愛華說着:“但是大家公認的是,當時的商鞅就是因為沒有驗傳所以才會被拒絕投宿,被追兵追上。”
“畢竟商鞅變法切實地影響了秦國貴族階層的利益,秦孝公在的時候他們動不了商鞅,等秦孝公死了,繼任者要平息衆怒,确保商鞅樹立的秦法能夠繼續執行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這些利益受損的秦國貴族發洩自己的怒氣,當怒氣值沒那麼高的時候,就可以平緩地将秦法繼續推行下去。”
“所以作為變法者,商鞅當時可謂是舉國皆敵。”伍愛華說着,搖了搖頭:“不知道商鞅在變法之前有沒有想過自己的結局,畢竟在他之前的變法者沒有那麼多,不過後世的變法者應該早就想過自己不會有很好的結果。”
“範仲淹碰到了曆史上仁弱地有名的宋仁宗,也要終老邊州,王安石獨子早逝,送兒媳改嫁還要被人潑上一桶一桶髒水,張居正一條鞭法的結果是被死後差點被自己養大的小皇帝鞭屍,雍正作為滿清的皇帝,搞個攤丁入畝,身後名都臭不可聞,被自己兒子帶頭看不上,日後乾隆可是不斷試圖證明自己是被爺爺康熙看中的準太孫,而不肯承認是靠着親爹當了皇帝。”
伍愛華這話一說,很多位面就熱鬧了。
“老夫我的結局竟然算好的了,也是官家仁慈啊。”已經老病纏身的範仲淹對着兒子苦笑道。
笑完,範仲淹又關注起了王安石:“王家小子竟然也搞了變法,也不知成果如何?”
已經是中年人王安石看着自己的免費勞動力·從小就是神通·親兒子王雱,不由嫌棄道:“你這不孝子,以後竟然讓你爹我白發人送黑發人!”
王雱自然能夠聽出王安石話語中的悲傷,此時的王雱還沒有中進士,沒有所謂難以愈合的“心疾”,情緒尚算健康思維又理智的王雱特别羞愧,伏跪在王安石膝旁:“都是兒子不孝……”
王安石也軟了神情,摸了摸王雱的頭:“日後也要保全好自身才是。”
王安石父慈子孝,胤禛和弘曆也在“父慈子孝”。
已經登基的胤禛自然知道雍正是誰,對于日後誰繼承了自己的皇位也心裡有數,畢竟雍正這把年紀,膝下就那麼三四個苗,矮子裡面拔高個兒,能選誰繼位也很明顯。
因為,在聽到伍愛華的話之後,雍正淩厲的視線直接射向了寶親王。
弘曆感受着親爹“關愛”的目光,身體漸漸僵硬:以後的乾隆你怎麼這麼坑以前的我?!
雍正:要不是沒得選,要不是現在生阿哥也來不及,要不是……
相比于雍正對兒子的不順眼,張居正的心理素質明顯好上了很多,聽說小皇帝未來差點開棺鞭屍,也神色淡然,好像天幕談論的不是自己一樣。
下屬同僚偷偷看張居正的臉色,隻覺得他更加神秘莫測了。
“我們話接上文,衆多影視創作中,商鞅被抓都是因為沒有驗傳,可能有的朋友不知道驗傳是什麼,這裡給大家解釋一下,簡單地說,驗是身份證,證明你是誰,傳是介紹信,證明你要幹什麼。”
“根據商鞅變法後的秦律,普通百姓是沒有辦法自由流動的,必須要随身帶着驗傳,才能在秦國走動,當然,外國人來了也要有登記的驗傳,這也就意味着,在秦國,沒有驗傳,寸步難行!”
“那麼商鞅為什麼要進行這種改革呢?難道就隻是為了秦朝内部的治安穩定?”伍愛華問道。
聽到伍愛華這話,各個位面能在曆史上留下姓名的聰明人都笑了:當然不是,怎麼可能?
【雖然我知道應該不是,但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難道是為了防止人口外逃?】
【那時候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一個個腦漿都要打出來了,士人到處走能夠獲得禮遇,庶民出去誰理你啊!被盜賊殺了官府都不管,反正是外鄉人嘛!】
看到彈幕,劉邦咧嘴笑了:“這兔國也有聰明人,可不是,以前朕當亭長的時候,鄉親們沒事可不會去外地。”
伍愛華沒有過于賣關子,直接告訴了大家答案:“因為秦朝要錢糧。”
“商鞅出台這項政策,最本質的原因是因為要重農抑商,那時候秦國是戰國綜合國力最弱的國家之一,所謂六國卑秦,這才有了秦孝公的求賢令,而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商業往來頻繁,出名的有範蠡、呂不韋等。”
“商業發達之下,很多地方的農民就不願意種地了,就像是我們現在,因為城裡賺錢容易,所以農村有很多土地都抛荒了,農民進城打工,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才是村裡種地種菜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