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彈幕之後,宋朝皇帝反應過來:“竟然是一個叫蒙古的部落滅亡了宋朝?!”
時間更早如趙匡胤根本沒有注意過蒙古族:“這又是哪個小部落坐大了?把它找出來宰了?”
此時正在聯合對抗蒙古的宋、金王朝:救命!蒙古稱帝肯定是我們輸了啊!
秦漢皇帝則是立馬明白過來:“這蒙古人是匈奴人的後代!”
年輕的漢武帝眼睛亮了:“衛青!衛青你大敗匈奴!這霍去病又是哪家的?”
跟在漢武帝身邊的衛青皺眉:自己的外甥确實是叫去病,但是這個孩子嗎?
伍愛華此時還在自顧自地說着:“剛剛說了,元朝放寬的理由是為了社會和諧。”
“社會為什麼不和諧?因為沒有這個制度,很多人根本不會有後代!”伍愛華面露嘲諷:“修建棄嬰塔和殺女嬰的時候,沒有想過會導緻男女比例不平等,等找媳婦的時候就傻眼了。”
最終,伍愛華也隻是譏諷了一句。
“不過,這并不能怪當時的百姓,這是因為封建制度異化,因為統治階層不做人,因為生産力不足夠。”伍愛華到底還是對以前的底層百姓抱有深刻的同情:“如果能夠讓所有孩子吃飽穿暖,真正能夠狠心送女兒死的人也并沒有那麼多。”
就好比現代,許許多多家庭都重男輕女,但是真的完全不在乎女兒巴不得她趕緊死的人家并沒有多少,出現一個都能上新聞的程度。
日子好過了,多養一個孩子又有什麼關系?
“因為那個時代,國家的公權力機關是不保護平民百姓的,所以想要在城村之中獲得足夠的話語權,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暴力,男女天生機體差異,也決定了隻有擁有足夠多的男性後代,才能夠保證自己家不被村中親戚鄰居欺負。”伍愛華不贊同,但是能夠理解古人的選擇。
“說到底,還是那個時代,上層統治者占據了九成九的資源,包括财富、知識、糧食、女性,而低下的生産力又不足以讓遭受盤剝的百姓養活所有的孩子,不僅僅是女孩子,在家中有兩三個男丁長成之後,新生的男性嬰兒也很可能會被遺棄,就是因為這些因素,所以才造成了女性,特别是底層女性稀少的局面。”
“一個性别的稀少,絕不會造成這一性别的珍貴,隻會讓這個性别在後續的争權奪利中處于劣勢地位,于是女性也就成了男性的财産。”
“古代都說未嫁從父、出嫁從夫,那麼,既然這個女性是自己的财産,那麼她的子宮、她的生育權和□□權,當然也是自己的财産,典當或者交易出去,又有什麼不對呢?”
“正好,沒有有效避孕手段的情況下,自己和妻子如果生多了孩子,也是要抛棄的,還不如讓妻子給别人生,人家缺孩子,會好好養大,這不是在行善積德嗎?”
伍愛華冷笑的語氣讓所有聽到的古人都不懷疑伍愛華這是反諷。
“想想看,對于窮人來說,把妻子借出去,能夠獲得一筆錢,何嘗不是補償自己彩禮的損失?把女兒典出去,她能給家裡掙錢,說不定還能給自己攢出嫁妝呢!”
“畢竟有些朝代,沒有嫁妝,想要嫁人都不容易,比如大宋的厚嫁之風,女兒嫁出去都要給大筆陪嫁,導緻很多未婚女子去有錢人家當典妾,攢錢給自己當嫁妝。”
說起這個,伍愛華又偏了題:“話說大家最近一定看到過很多‘弟弟撈撈’的創作,都說蘇轍拼命升官就是為了撈他總是在被貶或者被貶的路上的兄長蘇轼,撈到後面蘇轍成了丞相,蘇轼越貶越遠,說蘇轍是千古有名的好弟弟,蘇轼是有弟弟萬事足的哥哥,但是根據我的考據,事實好像也不完全是這樣……”
“可以說,大家一直說是蘇轍接濟哥哥,但是後來蘇轼那麼窮,主要原因可能是蘇轍生了太多女兒,兩兄弟為了嫁女兒侄女,完全是掏空存款,蘇轼應該還支援了蘇轍不少……”伍愛華說起來都不忍:“蘇轼連肉都吃不起,每一個侄女婿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伍愛華這話一說,古人們議論紛紛。
“這天幕可真是偏愛蘇家人啊!”宋仁宗感慨:“真希望能夠趕緊看看這三蘇的風采。”
“已經查出來這三父子在眉州,隻是蘇轼蘇轍不過總角之年,蘇洵也才發奮讀書,三人都尚未成為日後的棟梁之才啊。”範仲淹說道。
“嫁女兒侄女把自己嫁窮了?這蘇家兄弟确實是疼愛子女的。”有古人感慨。
“他們就是傻!這嫁妝多少不都是嫁人嗎?倒貼那麼多給賠錢貨幹什麼?”有古人不屑。
不同時空,青年蘇轼和少年蘇轼都抓住了蘇轍的手:“弟弟啊,你聽到沒?你少生點侄女啊!不然我們兩都要窮地肉都吃不起了啊!”
蘇轍:說的好像我能控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