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新年跟蘭希前世國内過年流程基本上沒啥區别,畢竟過春節這一習俗扶桑是學習大唐文化後才開始有的。都是年前大掃除,洗洗涮涮,除舊迎新。
整修房屋和大掃除之後,便開始布置新春裝飾了,首先要在門前【立門松】,門松就是在松枝裡插上三隻高低錯落的斜向切開的竹子,有招财之意,松枝裡還會插梅花,最後用粗制的草繩繞幾圈綁起來。
【立門松】是讓年神不迷失或誤墜,人們祈求年神能夠在這裡多停留一段時間,保佑家人健康長壽。
在門口立了門松後,還要在門上挂【注連繩】,【注連繩】是幹燥的稻梗編制而成,上面挂着紙垂,是有着結界的作用,寓意阻攔妖魔鬼怪、守衛家門,有消災祈福的意思。
神社四周、鳥居下方和禦神木上都會有很多【注連繩】,也是起到結界保護和辟邪的作用。
最後就是要打年糕做【鏡餅】了,【鏡餅】是一種圓形的年糕,由大到小兩個相疊放在一起,最上通常會再放個橘子。
蘭希沒放橘子放了桃子,最後把【鏡餅】再放在一個叫【三方】的專用供奉祭品的器物上,然後擺在廚房或是客廳裡,用來請年神祈禱家庭健康永恒、繁榮昌盛的。
做完這些還可以剪窗花來裝飾屋子。
這些布置蘭希都不熟悉,就交給玲子婆婆和已經康複了的美奈子來做,打年糕是由山口老伯和慶太來做。
她則帶着小孩子們去廚房做好吃的,她老家年前都會做很多炸物,比如說甜豆餡的油炸糕、炸馓子、炸江米條、炸麻花、炸糖面的蜜三刀和開後笑,還有就是各種炸丸子,除了炸物還要蒸各種棗花馍、棗糕和發糕。
糖果也是少不了的,糖瓜、芝麻糖、米花糖、花生糖、沙琪瑪等。
做吃的這幾日,蘭希把這幫孩子們指揮得團團轉,但每個人都開心不得了。
這幾天他們吃到以前從未吃過的美味點心和糖果,神社廚房裡一直飄着各種甜蜜的香氣久久沒有散去。
蘭希晚上還用紅紙寫了很多【福】字和春聯,等着除夕早上貼,衆人看了很驚奇,這裡是沒有春聯和福字的,但大家對這些寫滿美好祝願的紅紙卻十分喜愛,紛紛讨要,都想沾沾這份福氣。
經過大家幾天的忙碌,神社已經被布置得有模有樣十分有過年的氣氛了,到處是紅色的裝飾,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讓人看着就喜慶開懷。
年前蘭希給每個人都送了新衣和一些布料,在她的心裡,過年就一定要穿漂亮的新衣服。
大家得了新衣也都十分開心感激,紛紛向蘭希道謝并說了許多祝福的話。
随着這一年馬上就要過去,到了年尾的最後一日除夕,蘭希一大早就起床,帶着穿着新衣服笑得嘴都合不上的孩子們把春聯和福字貼好,随後便叫上大家一起去準備年夜飯了。
這裡除夕夜要吃禦節料理和荞麥面,禦節料理原本是供奉神明的食物,後來因為新年頭三天要【不炊飯、不食粥、不煎稞】,隻能吃提前準備好的食物,禦節料理在民間便流行起來了。
在蘭希看來這禦節料理就是一份超豪華的大份便當,尤其是這個時代物資匮乏,料理大多都是腌制小菜和生食,看着很沒有食欲。
所以蘭希從空間裡拿了一大桌的硬菜,紅燒肉、炖排骨、紅燒鯉魚、醬肘子、醬牛肉、鹵豬蹄、油焖大蝦、鍋包肉、蒜苔炒肉、皮凍、燒雞和一大盆家常涼菜,看得衆人眼睛都直了,都是拼命的咽着口水。
等蘭希一聲令下“開飯!”後,衆人兩眼放光,吃得滿嘴是油,恨不得多生幾隻手來夾菜,表現得十分誇張,更是直言就是大名也吃不上如此的美味珍肴,把蘭希逗得直樂。
這裡的環境與蘭希現代國内比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就蘭希記憶裡月見城主每天的食物也就是些海鮮幹貨、一條魚、一小碟腌蘿蔔和白米飯,除了貴族食素平民才食肉的風俗外,也的确是物産匮乏的原因。
貴族與平民夥食的差距,大約就勝在甜食上了,而平民可能一輩子都沒嘗過糖的味道。
吃過年夜飯,蘭希還給大家分了【年玉】,就是壓歲錢,正常應該是長輩給晚輩的新年禮物,但蘭希是神子,在這裡地位最高,自然是她給。
除夕的午夜大家還一起吃了荞麥面和餃子,因為荞麥面容易咬斷,所以有‘切斷舊的一年的所有厄運’的含義,荞麥面細長也有長壽之意,也是為了應個景。
相比荞麥面蘭希包的餃子更得大家喜愛。
第二天就是元日,所以除夕夜大家一起守歲,又看了日出迎接新年,最後一起鄭重的進行了新年參拜,蘭希還穿上了久違的巫女服帶領大家完成了儀式。
正月十五的時候,蘭希帶着人把事先做好的各種燈籠挂起來,在燒掉門松和注連繩和新年裝飾後又一起吃了紅豆粥,這個年算是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