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堇死亡的真相其實已經不重要了,不管是自盡還是他殺,到最後都必須是畏罪自盡。
證詞證據、現場全都都已經布置好,現在所缺的也就剩下人證了,而現在還有比牢房看守的侍衛更好的人證嗎。
沒有什麼能比親眼所見更具有說服力,有了他們的證詞,再加上提前布置的現場,就算别人再怎麼懷疑。
當下也找不出任何可以反駁的地方,畢竟該有的都有,隻要皇上認同此事翻篇,等時間長了,就算别人發現什麼,還有什麼用呢。
所以蘇時見一開始做的,就是在他們害怕的情況,下意識将他所安排的真相,不斷的輸送給他們。
在重要信息的時候,吓唬他們一下,讓他們深刻記憶,等到他們都清楚事情始末後,就開始讓他們将故事,自動與他們記憶的中的細節所結合,潛移默化下就變成了一個蘇時見想要的完整故事。
蘇時見中間在出去時,特地告知了他們最後的刑罰,除了讓他們更加恐懼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鞏固自己編纂的記憶。
為了救自己,他們隻能拼命的回想張堇的自盡,自己能提供什麼線索,就會不斷結合自己記憶,從而變成新的記憶,時間越久自己也就越相信。
不過這個時間不能太久,因為時間久了,原本堅定的内心就會開始動搖,時間再一長,意識思想漸漸恢複,就适得其反了。
所以此時,蘇時見進去的時間剛剛好,而他現在要做的就是讓他們明日在接受審問的時候,可以完整且堅定的說出:張堇是自盡,他們親眼看見的。
蘇時見:“就像我剛才講的,你們昨日都是像往常一樣巡邏換崗,在發現牢中異樣的時候,第一時間就趕了過去,發現張堇正好在搶刀自盡。”
“然後就把你們當時的反應,如何阻止他自盡,又如何救助他的事情經過,一五一十的全都說出來。”
“放心,隻要你們能說出自己救助過自盡的張堇,我和俞大人就有機會幫你們從這件事中摘出來,讓你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聽見蘇時見的話,侍衛們都是感激不已,終于有人可以救他們了,自己不用去流放了。
可其中有一個人,卻是提出了不合時宜的問題:“蘇大人,既然是連坐,那為什麼隻有我們被牽連,你為什麼不用呢,還能替我們說話。”
說話的正是先前救了張堇的那個侍衛,就如同蘇時見講的那樣,這個人腦子不笨,不容易被帶偏。
不過畢竟是普通百姓出身,沒經曆過大風大浪,見識自然也就沒有蘇時見開闊,有點小聰明,但不足為懼。
“我祖父前一品大将軍,現一等國公,父兄皆為将軍,為金陵戰死沙場,我乃皇上親封世孫,大理寺少卿,正三品,倒是不知說話的是哪家的少爺,時見竟不識得。”
到底是蘇時見平時表現的太過和煦,竟讓他們這些出身微寒的人覺得,自己與他是一樣的。
蘇家不受皇上喜愛,是因為樹大招風,沈泓疑心又重,才引得忌憚,不是因為他們弱小好欺負。
這些年來,沈泓有意無意的打壓,确實削弱了蘇家的實力,但卻沒動到根本,這也是為什麼皇上總是暗地裡處理蘇家的原因。
蘇時見的一席話,讓剛才開口的侍衛臉上紅一陣黑一陣的,其他的侍衛都知道,這個人是窮苦出身,父母都是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