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羽聯系上願意無償給這群孩子做心理輔導的醫院,既然家長冥頑不靈,那就把重點放在孩子的身上。
“下期預告的反饋也不錯,很多觀衆打來電話,願意提供幫助。”斤羽聽着組員的彙報。
“很好,我們做個衍生節目,專門拍攝這些孩子們去寄養家庭的生活情況。”
這是斤羽想來想去,最終是借鑒了真實世界的綜藝,想出來的點子。
他們趁着熱度,征集寄養家庭。挑選之後,把孩子們送到寄養家庭生活一段時間,讓他們和原本家庭的孩子一起生活和學習,看看他們到底能不能重新出發,找出自己人生的道路。
因為是錄制節目,這些孩子們是有報酬的,有了報酬他們的家長就不可能不同意。
至于孩子們,他們倒是一點也不反感,省了斤羽好大的擔心。
“就叫寄養家庭日記吧,做個半年左右的觀察,根據孩子的情況,再做安排。”
“羽姐是準備管到底了?”胡遠輕聲問道。
“大家都說,這個世界上不幸的人太多了,我們管不過來的,可是,我已經看到的,總歸要盡一份力。最終,還得看他們自己願不願意抓住新生的機會。”
斤羽也知道,管下來的結果,也許是吃力不讨好,但是,她管過了,盡力了,也就心安了。
胡遠佩服的看了她一眼,一個有人格魅力的領導,總是讓人願意追随。
“對了,胡貴那邊,你問問他願不願意參加拍攝。”
胡遠摸摸頭,“我問問他,不過我看,有點難。”
沒想到,胡貴竟然願意。
他的想法很簡單,“叔嬸的檔口位置沒那麼好,如果節目組來拍,就會有人看熱鬧,生意可能會好一些。”
一個願意替别人着想的人,一般來講,都不會太壞。
他不愛說話,但他知道誰對他好。
寄養日記趁着熱度播出,熱度空前,甚至直接飙升到全台所有節目的首位。說一句,成為現象級節目,也不為過。
這種全方位觀察類的節目,在小說世界還是第一次出現,再加上這些孩子,又有前期熱點事件的襯托,可以說本身熱度就不小。
有熱度的人加新奇的節目形式,寄養日記想不火都難。
在觀衆的眼裡,完美的結局肯定是孩子們重返學校,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
所以發現胡貴身處一個檔口當學徒的時候,都覺得他是誤入歧途。
“小小年紀,分不清什麼是好是壞,都撿容易的路走,卻不知道,等年紀大了再知道,越容易的路,往後越難。”
“還是應該回去讀書,這麼小出來打工,太可惜了。”
當記者向胡貴轉告觀衆的忠告時,胡貴想了很久,才說道:“可我不會讀書。”
其實在他的心裡,有很濃烈的情緒想要表達,但無奈,他天生就不會表達。
其他寄養家庭的孩子,幾乎都被重新送回學校。
能夠報名的家庭,本就條件不錯,加上節目組還篩選過,不說富豪,至少也是中産以上。關鍵在于夫妻倆的時間精力和職業,能夠給孩子正向的幫助。
比如這個家庭裡,妻子是老師,丈夫是高科技企業的高管,自己的兒子讀書很好,所以報名接了一個孩子回家,想看看怎麼幫助他。
在男孩兒又一次逃課打遊戲後,丈夫把他拎到書房,想好好跟他談一談。
“你總是要長大的,成年之後怎麼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呢?那個時候沒人再給你零花錢,别說打遊戲了,吃飯怎麼辦?”
男孩兒滿不在乎道:“我可以去廠裡做工,還可以去扛包,賺到錢了就吃飯打遊戲。”
“你就沒有夢想嗎?看别人住大房子,開好車,穿漂亮衣服,你不想要嗎?”
男孩兒怔了一會兒,搖頭道:“沒有。”
一場交流不歡而散,這時,高管的親兒子私下找到父親。
“我發現他盯着我的畫筆,看了很久。”
高管眼睛一亮,雖然剛才的交流讓他挫敗,但此時有了突破,又讓他感到欣喜。
第二天,男孩兒就收到了全套的畫筆和畫本作為禮物。
男孩兒的臉上,沒有再流露出不在乎,甚至是嘲諷的表情,而是怔怔的,抱住禮物,很久都沒有說話。
晚上,親兒子進了男孩兒的房間,非要教他畫畫。哪怕男孩兒一臉不屑的說不願意,但親兒子依然我行我素。
很快,男孩兒的臉色從不屑,慢慢轉變到專注。
全家人都意識到,男孩兒肯定和畫畫有着什麼不可說的故事。
但誰也沒有逼他,親兒子教他畫畫,高管替男孩兒報了畫畫班。帶他去見老師,老師需要他畫一副畫,來看看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