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曌見張廷玉面色嚴肅,又見他身後跟着二十多名漢官,隐約已經猜到他們此來的目的:“你是先帝的肱股之臣,又是朝中漢臣首領,有什麼話不妨直說。”
“謝聖母皇太後。”
張廷玉起身,小心翼翼地說道:“臣懇請聖母皇太後加開恩科,允許更多的漢人通過科舉功名為大清效力。”
“吏部那邊等待填缺的候補官員已經夠多,你還想加開恩科?”
“聖母皇太後——”
“不過你這話卻也提醒了本宮。”
武曌擡手,拿起手邊一本西洋書籍,遞給張廷玉:“本宮有意對科舉做一些改良,從明年開始,除傳統的文武科舉選拔人才,每年加一場恩科專門選拔精通各類機巧技藝的工部人才,為大清主管造船、開礦、鍛造、堤壩等等工作。”
“那……那……通過恩科得到朝廷任用的工部人才是不是……”
張廷玉面露喜色。
要知道,入關不到百年,八旗子弟們已有半數淪為吃鐵杆莊稼的纨绔,領着世襲的差事混吃等死,隻有極少數有志向的願意習武讀書走科舉路,更不必說學習被傳統儒家文化認為是雜學的各類機巧技藝。
反觀漢人——
家中稍有資産便會努力讀書以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發現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後也會努力鑽研技藝以便用一技之長養活一家老小,大清特許和西洋人做貿易的廣州十三行管轄地區的漢人們更是半數以上都從事和西洋貿易有關的産業,不少人甚至學過西洋文。
由此可得,一旦朝廷加開恩科選拔工部人才,最終錄用的人才中漢人占比至少九成!
又因為這些人會被送去工部任職,短期内,八旗王公無意反對,長期後,八旗王公無力反對!
“你們以為如何?”
“聖母皇太後英明!”
張廷玉作為人精,早就看出聖母皇太後醉心西洋人的機械科技,有意在大清境内推廣,而他憑借敏銳的直覺也已發現西洋人的這些東西能給大清在衣食住行包括軍隊裝備領域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聖母皇太後如今還有意加開工部恩科壯大朝中漢臣勢力——
身為漢臣首領的張廷玉自然喜不自勝,趕緊領着衆人磕頭謝恩。
[聖母皇太後果然一直都站在我們漢人這邊!]
[沖這份恩情,就算聖母皇太後将來效仿武則天登基做女皇,我們漢臣也一定全力支持!]
[聖母皇太後是我們漢臣的再生父母啊!]
……
漢臣們夾雜着私心與大義的心語斷斷續續流入武曌耳中,意識到時機正逐漸成熟的武曌露出勝券在握的笑容。
……
……
半月後,朝堂正式通過加開恩科錄用工部人才事宜。
正如張廷玉所料,八旗王公們對此事沒有任何反對意見,甚至覺得聖母皇太後加開工部恩科也可以鞏固滿人的統治地位。
他們認為推行工部恩科制度可以讓漢人不再視讀書考科舉為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長期以往,朝堂中的漢臣高官數量必定減少,有世襲爵位的八旗貴族們自然就有了更大可能成為朝堂高官,把持朝政。
小皇帝弘宜則認為借增加工部恩科之名讓朝廷錄用全新的人才,可以逐步分化宗室勳貴和四大輔政手中權力,為将來的親政掌權鋪平道路。
一時間,每個人都覺得推行工部恩科對己方勢力有好處,沒有人願意站出來反對這個政策。
至于民間——
得知精通雜學也有可能通過科考做官,那些原本隻能依靠同鄉舉薦再奉上大筆捐官銀兩才可能謀得一個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得到上任機會的候補官職的名門富戶們頓時兩眼放光!
家族又多了一條出人頭地的道路!
而且——
和抱着祖宗之法的八旗貴族們不同,地方的富戶大家族一向耳聰目明,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不少人家中甚至已經開始使用蒸汽馬達做動力的馬車,知道這些引進西洋人的技藝改良制造而成的玩意擁有不可限量的廣大前途,從事相關制造産業必能财源滾滾,傳承世代。
“必須立刻讓家中子侄接觸此類新奇物!”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事涉及百年大計,必須嚴肅對待!”
“我早就看出朝廷要轉向,現在可是真的發生了~”
……
族長、族老們聚在一起絮絮叨叨地讨論着,不少人甚至考慮等朝廷造出可以越洋的大船就送家中子侄們去西洋學習一番,将來得到朝廷重用,也算是光宗耀祖。
此外,明清兩代的名門大戶本就流行将家中女眷培養成遠近聞名的才女以此炫耀書香底蘊,部分熟讀史書的大族長看如今的朝堂乃是聖母皇太後做主,想到曆史上每逢女主天下必會選拔女子入朝為官,而自家女兒生來聰明機敏不輸男兒,紛紛生出讓女兒暫緩婚嫁等候女子科考的主意!
“以咱們家的身份和财富,女兒哪怕耽誤了年紀成老姑娘也不愁沒人娶,即便真淪落到沒有門當戶對的人家願意娶的地步,家裡也不至于養不起她!但如果現在就把她嫁去夫家,将來她有幸入朝為官,好處豈不是全落到男方那邊了?!”
“而且,萬一咱們給她選的男人是個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中山狼或是她的未來公婆目光短淺迂腐蠢笨不許她參加千載難逢的女官遴選,之前那麼多年的辛苦讀書培養可就全白費了!”
“老爺言之有理,咱們确實不該急着把女兒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