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公主與富察家額驸的和離很快傳遍京城。
百姓們将此當做茶餘飯後的消遣,笑得前俯後仰,宗親貴族和朝中大臣卻無不面色嚴肅,與幕僚議論紛紛。
“聽說皇上想讓四公主去蒙古和親,所以才安排四公主與富察家和離,可是……”
“四公主下嫁富察家是先帝生前親自定下的親事,先帝從未想過讓四公主送去蒙古,皇上此舉——”
“我也覺得此事另有蹊跷。”
“——大人,我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某個幕僚壓低聲音,眼中閃爍着驚恐和彷徨。
“這裡沒有外人,但說無妨。”
“那我就——”
幕僚深吸一口氣,緩緩道:“不才以為,皇上此舉是為了将富察家的勢力全部收攏到自己手中,畢竟,等孝期結束,皇上就會正式冊立富察家女兒為大清皇後。”
“你這話看似有幾分道理,其實一竅不通。四公主身為皇上的親姐姐,被先帝下嫁富察家,如今皇上又冊立富察氏為皇後,對富察家而言這是親上加親的殊榮……”
“你才是老糊塗!正因為既有額驸又出皇後是親上加親,皇上才要拆散四公主和富察家,俗稱先給一棒子再給一顆甜棗,讓富察家明白皇上永遠是皇上,以防富察家恃寵而驕生出傲慢之心!”
“……原來如此,确實……一張一弛,用人之道。”
“而且我聽說四公主雖是女流之輩卻頗有男兒志氣,一心想做海蚌公主。聖母皇太後與年家長期把持朝政不讓皇上親政,皇上對此早就心煩意亂,礙于孝道和孝期未出不得不暫時忍耐。此番打發四公主去蒙古和親,多半也有指桑罵槐、殺雞儆猴的意思。”
“這……”
書房裡商議政事的衆人頓時面色凝重,少許沉默後紛紛拱手告辭。
……
“王爺!王爺!”
下人們大呼小叫地跑進王府花園。
正在福晉等人的陪同下沿着逢春化冰的人工湖緩慢散步恢複每年冬天都會劇痛發作的腿腳的怡親王允祥停下腳步,還未開口,十三福晉已露出不悅聲色,呵斥道:“什麼事這麼大驚小怪!”
“回福晉主子的話,奴才……奴才有錯……奴才……”
“先說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福晉的攙扶下緩緩坐下的允祥平靜地看着磕頭如搗蒜的下人。
“嗻——”
下人擡頭,将四公主被皇上強逼着和離的事情娓娓道來,又奉上近來在酒肆茶館流傳甚廣的皇上通過打發四公主去蒙古和親敲打聖母皇太後和年氏一族讓聖母皇太後早日歸還權力允許他攝政親政的說法。
聽完下人的報告,允祥沉默良久。
福晉見狀,斥退左右,附耳低聲問道:“王爺,您對此事……”
“我如今不過是個居家養病的富貴閑人,朝堂風雨與我再無半點關聯!”
“可是——”
“眼下的朝堂看似母慈子孝,其實暗濤洶湧,風雲瞬息萬變,我這個先帝欽點的攝政王能在風雨将來時退回家中享受夫妻和睦兒女繞膝的天倫之樂已經是不幸之中的萬幸,哪裡還敢再卷入是非!”
“王爺……”
“山雨欲來風滿樓,大清即将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我們……我們能在這場風雨中保得全須全尾已經是僥幸,就不要再奢求其他了。”
允祥歎了口氣,在福晉的攙扶下緩緩起身,繼續他的賦閑生涯。
……
……
“什麼!民間竟敢妄議朕和四皇姐的事情!簡直反了天!”
粘杆處的禀告讓弘宜憤怒,拍案而起:“讓刑部的人馬上過來,朕要嚴懲此事!”
“皇上——”
聖母皇太後的聲音驟然響起,打斷少年天子的勃然大怒:“你剛才說要嚴懲什麼?”
“回皇額涅的話,民間有反賊妄議皇家事務,兒子有意将他們一網打盡!”
[不用猜,肯定是四皇姐心有不甘故意在民間散布謠言,想給朕身上潑髒水!]
弘宜暗自嘀咕着,臉上卻始終保持着謙遜的笑容:“皇額涅,兒子知道您和四皇姐都對和離之事頗有不滿,可是為了大清江山的長治久安,兒子也不得不——”
“你已經能讓女人懷孕,也難怪不想繼續聽皇額涅絮絮叨叨。”
武曌打斷弘宜,和藹可親地說道:“妞妞的事情,我希望到此為止。”
“可是——”
“不管怎麼說,她都是你的四皇姐!過分針對小心讓天下人恥笑!”
“皇額涅——”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果你一意孤行,本宮也将不得不信了那個傳言。”
“什麼傳言?”
弘宜警覺,目光炯炯。
武曌緩緩道:“皇上此舉乃是殺雞儆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