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容易出政績的地方,因此在屈突通的響應下,西藏初期漢族官員等人才進藏的不少。離開西藏都護府以後,李麗萍李世民聯合父親李淵等人,在李靖的幫助下,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吐谷渾,留下了駐兵。
這麼順利是所有人都沒想到的,但新的吐谷渾王早就想到了,所以他政變了。吐蕃納入大隋版圖過得有多好,他們都知道,都想成為大隋人。
秦曉清一直隻想當個華國人,所以并不很理解這種想法。聽到李麗萍李世民姐弟兩個十幾歲的小孩,主導了拿下吐谷渾的行動,感到不可思議。
就像看到李靖一路打一路分田地和行秦皇漢武之事時一樣,感到不可思議。這是什麼人啊?神人嗎?早知道李靖這麼厲害,還用擔什麼心?難怪楊素說,你一定能坐到這個位置。納言的位置除了李靖還有誰能當!
現在,不封王收不了場吧?
“其實,臣的兒女确實有功勞,但隻是她們隻是說出了征服吐谷渾打計劃。臣和屬下早就這麼想了,具體怎麼做也是我們做的。說是她們主導不過是為了揚名。十二三歲的孩子滅國,聽起來多麼威風。”李淵很心虛。
秦曉清很生氣,她開始真以為這兩個小孩有這麼大能量。原來沒有,要不是派人調查情況,她差點被騙了,都考慮要不要給他們封王了。現在她隻想給伯爵之位。
見皇帝不說話,李淵看了皇帝一眼,被皇帝的憤怒之火灼傷了。他老實巴交地說:“我錯了,大錯特錯,陛下不降罪給她們最低的男爵,臣就感激涕零了。”
秦曉清越想越氣,就壓下了這件事。當高句麗内部發生政變政局不穩,楊素想抓住這個短暫時機滅高句麗稱王的時候,她爆發了。
“隻許滅高句麗,不許再順便滅其他國了。更不許輕敵,吐蕃的不良首領被我們殺了大半,高句麗内部貴族會非常警惕,一緻對外,輕敵就是自殺,明白嗎?”
雖然是對楊素說的,但楊素一臉淡定,他知道陛下不是針對他,而是針對給兒女造聲望鋪路的李淵。當然,也是在提醒他。
不過他不需要提醒,他等封王的這一天很久了。高句麗不會一緻對外的,高句麗現在局勢很複雜。但他楊素不是吃素的,他兒子楊玄感也不是。
在楊素六個月滅掉高句麗,封韓王前,初級顯微鏡被四公主楊思華打磨了出來。
這次她們三個努力了很久的結果,她非常興奮,晚上都睡不着。醒來立刻讓姐姐楊陰華楊晨華,一起去看那些看不見的微小的傷害人的小蟲子。
拿下高句麗這個勁敵,得到東北,都沒有這個顯微鏡更讓秦曉清興奮。這個簡單的東西原來也是那麼的不容易,需要工業體系,但她們提前弄出來了。
這将颠覆中醫行業,促進中醫進一步發展。而且,了解了細菌,能夠活多少條人命啊,現在的醫學體系太原始粗糙了。
有了這個,像李世民這樣的就不用擔心他被蝴蝶掉了。很多早早去世的人才也因此能夠活下來,秦曉清仿佛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
但她也知道,封建社會取得這樣的成就不容易,她還需要更努力。隋朝還很脆弱,需要她維持。不過她已經開始去想,要當唐朝的哪一個皇帝了。
她當然可以随便選擇,她現在玩的是簡單模式。不過她經常忘掉這個,因為一切感覺和之前也沒什麼區别。她還是改革,還是發展,還是辛辛苦苦當皇帝。
她都沒怎麼去華清池泡澡,不過這年代特有的食物吃過,特有的植物看過,有名的人物見過,也不虧。
又過了幾年,以後叫呂宋島的人島上的一個國王來到隋朝,朝見皇帝。他被隋朝文化吸引,想獻土給大隋,從此讓自己的國家也成為大隋國土,百姓共享富貴。
但他的大兒子不願意,他隻好讓大兒子回去繼承王位。自己帶着王後長住洛陽城,又生了兩個小兒子。他死後,王後帶着王子改姓歸化,融入了大隋。
東西突厥此時也終于忍耐不住,發生政變。新首領獻土歸降,李麗萍李世民兄妹受降大隋版圖擴張。
秦曉清待他們如自己國民一樣,東西突厥分别建府管理,因此百姓不肯反叛。雖然覺得面積實在太大,有畏難情緒。但一想到人口隻有幾千萬,秦曉清就覺得自己又行了,現代可是有十幾億人。
直到室韋諸部被納入統治,秦曉清覺得到了該走的時候了。她做到了她能做的,剩下的是新皇帝的事。她不會包辦一切。
秦曉清立了新皇帝,退位當太上皇,在江南玩了一年。之後,她決定離開還在發展的大隋,去安史之亂發生前的唐朝,成為唐玄宗。
大唐風采是什麼樣的呢?秦曉清向往盛世。安史之亂時的悲慘不忍看,可以給曆史轉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