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私利原因之外,他們也知道:袁尚不死,袁紹陣營終将分裂。袁尚若死,袁紹袁譚父子才能同心戮力一緻抗曹。
其實就連曹操此時,也是不願意看到袁尚提前身死這樣的局面的,所以他向袁紹聲稱是生擒了袁尚而非已宰殺袁尚。
所以袁譚幾日後收到邺城辛郭二人的來信,上面寫着:殺尚歸邺。
袁譚收到二人的快馬來信,看見上面二人傳達給他的意思,僅僅暗了暗神色,但并沒有如他性格般暴跳如雷。
袁譚甚至心底有些壓抑不住的狂喜。
他與袁尚久争嗣位,在袁尚的陷害下,袁紹甚至有将自己過繼給兄長袁基的意圖,如此嗣位歸屬就毫無懸念的與自己無關。
袁譚當時很憤怒,恨極了袁尚,但卻無濟于事。此時袁尚的小命拿捏在自己手中,袁譚壓抑許久的狂熱終于爆發。
“來人,去絞了他。”袁譚用低沉的聲音傳話給身邊軍士。
幾個字就斷送了袁尚的性命。
隐匿在暗中的軍士聽聞立即躬身退出,來到關押袁尚的屋中。
靜悄悄的出,靜悄悄的進。
隻聽“吱呀”一聲,袁尚被闖進屋中的來人拉扯,頭撞到床闆,生疼地悶哼一聲。
他中氣不足,面色慘淡的發出嘲諷笑聲。
“袁譚、汝可以。”
袁尚被軍士箍緊的綢緞絞殺,最後的感覺隻有好疼。
上午王脩聽從袁譚之令,去安撫了一番袁尚,下午袁譚就命人絞死袁尚。
王脩得知後,替其默歎一口氣。他慢慢地能反應過來,殺死袁尚,對于袁氏和袁譚本人都有好處。
利大于弊的處置罷了。
但王脩終究是有點過不去内心的坎。自己身為人臣,有些不義。
絞殺總比利器所殺要強,王脩管會自我安慰,給袁尚留有全屍也算不辱其袁氏三公子的身份。
袁譚絞死袁尚之後,又派人鹞鷹傳信,将自己已殺袁尚,即将趕回邺城的消息傳給辛、郭二人。
事從集權,袁譚性情剛烈好狠,自己飼養了一隻兇狠的比鷹小些的雀鷹,專門用來傳遞訊息。
鹞鷹飛的比行馬快,但因袁譚隻飼養了這一隻,且可靠性并不能與行馬相比較,一般隻有緊急之時,才會考慮用鹞鷹傳信。
不巧,上官婉兒最近,正在苦等着袁譚的消息呢。這幾日,上官婉兒在袁熙默許下,讓袁熙手底下的人幫忙無間斷的盯着天空,尤其是自青州到邺城的東邊方向。
有飛來的信鴿,就地射殺再快速撿回來。
既然得知辛郭二人在位袁譚謀劃,他料定二人一定會告知袁譚。而事态嚴重之時,袁譚也一定會給二人回信。
袁熙想要縷清府中到底發生何事,打探消息,最方便的就是從他的大兄袁譚那裡直接獲取。
或者說叫做直接截獲。
既然長兄袁譚得了消息,在袁熙這個做乖巧弟弟的面前,豈能不分享一下?上官婉兒将自己即将要截獲信息的目的說的冠冕堂皇。
仿佛不截就不合适了。
現在袁譚最擔心的問題,是自己從青州到冀州之間産生的時辰差。再一細想,袁譚必然使用信鴿傳書無疑。
所以當上官婉兒看到地上擺着的剛剛被射殺還熱乎的鹞鷹時,她有點尴尬。
幸虧當日嚴謹了一點,告知衆人的是,包括信鴿在内的一切飛禽全部射殺,不然就要出樂子了。
上官婉兒知道,前漢蘇武有鴻雁傳書之法。據說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于謊稱蘇武已死。
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并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這隻雁足上系着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确實未死,隻是受困。
這樣,匈奴單于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隻得把他放回漢朝。
從此,“鴻雁傳書”這一傳遞消息之法便被之後的漢人采用。
她一直覺得,用信鴿鴻雁傳書是古人除了信使之外的必選項,她卻差些忘記鹞鷹也能傳信。
《山海經》曾經記載,西王母的身邊有3隻青鳥,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把幸福吉祥快樂的聲音,傳遞到人間。
據說西王母曾給漢武帝劉徹寫過信,就是派青鳥把信送到漢武帝的宮殿中。
傳說中《山海經》記載的青鳥,就是這種鹞鷹。鹞鷹算是中型猛禽,比信鴿大,比傳統的老鷹秃鹫小,喜在近水沼澤地區栖息及繁殖。
上官婉兒記得,青州以北此時的鹞鷹比較多。
樣子像鷹,但卻比鷹小,性情确實如老鷹般兇猛,其實是不适合被當作信使的,起碼沒有信鴿适合。
上官婉兒摸摸鼻子,有點嫌棄的看着地上鹞鷹的橫屍。
遠沒有信鴿乖巧可愛。
但是無疑,鹞鷹腳上纏着一頁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