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輕叩銅環,其聲清越,未幾,一侍從匆匆而出,燈火搖曳中,面有驚疑,旋即步入内庭通報。
須臾,蔣幹身影顯現,步履匆匆,神色間既有訝異又含敬意,迎曹丕于府門之外。
“公子深夜屈尊,幹有失遠迎,罪過罪過。”蔣幹拱手施禮,言辭懇切,笑容中帶着幾分揣測。
曹丕颔首,英氣勃勃,直言不諱:“此番前來,實乃奉父命而至。”
“大人欲遣丕為主使,公為輔臣,共赴吳郡,面谒孫權,傳達天恩,令其遣子入朝,以彰其歸順之心。”
曹丕将曹操的吩咐一一告知蔣幹。
蔣幹聞言,眸光一閃,旋即斂容正色,複又拱手:“司空之托,重于泰山。幹雖不才,亦當竭盡所能,輔佐公子,共赴此艱難使命。”
二人遂步入堂中,秉燭而談,細論出使之諸般事宜。
自路線之抉擇,使團之規模,乃至文書之字斟句酌,皆精心籌謀,力求萬無一失。
蔣幹博古通今,外交之才非凡,頻頻獻計,言辭間盡顯其智謀深遠:“吳郡之地,山川連綿,地勢險要,民俗風情與我中原迥異,公子需格外謹慎。”
“且孫權少主當政,非等閑之輩,吾等當以誠感人,察其虛實,方能見機行事。”
曹丕聞言,劍眉微揚,眼中精光四射,堅定道:“子翼所言極是,我必銘記于心,以大局為重,不負父命,不辱使命。此行若成,則我大漢一統江南,指日可待矣。”
言畢,二人移步書房,燭光搖曳,映照出地圖之上江東的廣袤與複雜。
蔣幹執筆在手,細述江東山水、風土人情,及孫權麾下名将謀士之英勇善戰、智謀過人。
曹丕則時而凝神靜聽,時而眉頭緊鎖,偶有疑惑,便即發問,蔣幹則一一解答,條理清晰,二人問答之間,氣氛愈發融洽。
窗外,夜色漸淡,東方天際漸露曙光。
蔣幹起身,再次拱手:“公子此行,幹已籌備周全,文書、護衛,一應俱全,隻待公子一聲令下,即刻啟程。”
曹丕與蔣幹,行将遠赴吳郡,侍從已備諸般行囊,火鐮、火石、火絨,以備不時之需,生火取暖;
木炭儲之,以防霖雨連綿,薪柴難覓;
蠟燭點照,夜色溫柔,驅散幽暗;
酒器茶盞、鍋瓢盆具、水壺盈水,以供飲食之便;
幹糧盈囊,茶葉芬芳,酒水醇厚,米面充盈,臘肉腌菜,皆備旅途之需。
斧以伐木,築舍禦寒;
鋤以修路,埋鍋造飯;
刀則雙用,切肉剖菜,兼為防身。
唯有一物,至關重大,須曹丕躬親籌措,以昭誠悃。
此乃曹操贈孫權之禮,出使之儀,不可或缺。
曹丕乃更衣正冠,辭蔣府而出,與蔣幹一同,至司空府庫,遍覽瑰寶,以求一物能合孫權之意。
庫中珍寶堆積如山,光華奪目,但曹丕細審之下,皆覺未足以達其意。
曹操預知其難,故早賜權柄,任其自選。
曹丕自冀州受命,歸途之中,猶自沉思:“何物能入孫權之眼,既不墜父親威名,又不至奢華過甚,耗資巨萬?”
憶及曹操昔日之語:“物之貴賤,非在其用,而在其寓意深遠。”
曹丕心中豁然開朗,遂與蔣幹笑道:“此行所備諸物皆已周全,唯贈孫權之禮,需吾親至掖庭織室,精挑細選,方顯誠意。”
言畢,曹丕意決,欲入宮尋覓。
蔣幹聞之,亦稱善,曰:“公子欲以錦繡為禮,實乃妙策!錦繡之美,不在其實用,而在其能傳情達意,和平修好之願,盡在其中矣。”
于是,曹丕整衣斂容,步履從容,穿越重重宮阙,直抵掖庭深處的織室。
室内機杼交鳴,錦緞如霞,織女們穿梭其間,勤勉異常。
曹丕步入其間,沉聲内斂,詢于衆女:“吾欲選一錦繡佳品,贈予江東孫權,以表兩家修好之誠意,卿等可有上佳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