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交流
符伊年出了公安局直奔最近的郵局。她昨晚寫完信就直接封了信封放在挎包裡了,現在隻需貼了郵票寫上地址就能寄走。
可能正值中午,郵局櫃台隻有一個員工在值班。符伊年過去先買了郵票,又跟值班員工借了筆寫信封地址。
結果等她從包裡拿出胡克寫給她的那張紙時,愣住了,上面兩個地址,一個是某某部隊的番号,一個是京城某處的住宅。
符伊年很奇怪,她要的是祝镕的地址,胡克為什麼給了兩個?再怎麼着,她也不會寫信給祝镕家裡吧?
短暫的奇怪之後符伊年沒多想,仔細地寫好祝镕部隊的地址和郵政編碼,又同工作人員借了膠水貼好郵票,然後才将信封投進門口綠色郵筒上寫着“外埠”的那一側投遞口中。
*
祝镕是在五天後收到符伊年的信的。其實如果按郵戳計算,從安縣寄平信到他部隊所在的石青縣隻需要三天。不過因為他軍人身份所限,往來通信是要檢查的,所以這封信到他手裡時已經又過去兩天了。
打開信封,從裡面取了兩張信紙出來。祝镕快速浏覽了一遍信中内容,發現這兩張紙應該不是一次寫成的。
第二遍他才仔細閱讀起來。
符伊年在信中寫了她的現狀,也寫到對他送去包裹的感謝,最令祝镕苦笑不得的,她竟然将他關心她的那幾句關于身體好不好、心情好不好、工作順利不順利還有平時注意安全的話原封不動的抄了下來。
祝镕看出來了,符伊年看似在用他的原話表達關心,其實是在抗議呢,她是想告訴自己她和他一樣是成年人,要讓他平等對待呢。
翻過第一頁,第二頁内容就比較短了,甚至字迹有些潦草。信裡頭符伊年提到了她現在的困境:科目多知識廣,複習進度慢,沒有往年高考試卷對比無法确定自己目前的水平,對如何填報志願毫無頭緒……
符伊年回信中的第一頁信紙裡,先是表達她對他得感謝,然後是寫了一段她得現狀,最後是對于他的“關心”,像是寫作文一樣,每一句話都經過斟酌,每一段都有主題。
而第二頁信紙中的這段話寫得比較雜亂,沒有主題也沒有頭緒,字裡行間流露出焦慮和苦惱,甚至因此筆迹也有些潦草。
不過,符伊年在信裡寫了那麼多抱怨、擔憂的話,卻并沒有向祝镕求助的意思,一句都沒有,似乎她隻是想找一個傾訴渠道罷了。
祝镕盯着這頁紙想了一會兒,理出了一些頭緒。
“恢複高考”的消息來得突然,人們從得知消息的驚喜,到使出渾身解數淘弄資料課本,再到投入嚴肅緊張的複習,周圍準備參加考試的考生大多都有家人朋友陪在身邊。
而符伊年,她的父母不在了,也不曾聽說有什麼要好的朋友——若是有,斷斷不會煩惱到要寫信給祝镕傾吐。
祝镕甚至在腦海中浮現出符伊年給自己寫信的畫面:屋外北風瑟瑟,屋内冷冷清清,偌大房子裡光線昏暗,一個年輕的姑娘坐在書桌前,握着鋼筆焦躁地在信紙上寫下自己的煩惱,一盞台燈灑下些光線,映出她削瘦而伶仃的身影……
“啧。”祝镕一隻手攥着信紙,一隻手揉揉脖頸子,心中泛起一陣不舒服,不知道是心塞還是心疼,不過很快又被欣慰和愉悅所覆蓋——至少,至少她還會同自己吐露些心聲,而不是自己憋悶着。
祝镕曾經在一本醫學類的報刊上看到過報道,說若是一個人心中煩躁、憋悶、壓抑,卻長時間得不到傾吐、開解,日久天長地就會患上精神病。
祝镕皺眉,他實在想象不出看起來情緒平靜、心境開闊的符伊年突然變成神志不清、瘋頭癫腦的樣子。
那本醫學報刊上還說: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亂。這是北宋範仲淹在《奏上時務書》中提到的,雖然他是用來勸谏當時的皇帝要以居安思危的心态治理天下的話,但實際上諸多事情都使用此理:防微杜漸、防患未然。
思及此,祝镕拿起筆打算給符伊年回信開導一番,可是才寫了兩個字就重新放下了筆,他突然想起了符伊年信中引用他原句來抗議他教導語氣的事,她不喜歡的,那這封信的用語和語氣還是要好好斟酌一下呢。
*
符伊年不知道祝镕那裡的糾結和遲疑,她把信件寄出後就抛擲腦後了重新投入高考複習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