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一年多前,華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對内改革,對外開放,還與漂亮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柳賀燕觀察了半年多,發現政策推行順利,甚至還制定了不少以前不曾有的政策、規定。柳賀燕考慮再三看,決定回國投資。
但是柳賀燕他沒有自己親自回國——總歸是幾百億集團的公司總裁,一舉一動還是很引人注意的。所以他派遣了自己的獨子柳旻回國。
柳旻回國後發現,雖然當時國家确實已經開放,也歡迎華人華僑回國投資,但是關于國外資本設立公司的制度當時還不完善,外資無法注冊公司,柳旻沒有辦法,先去港島注冊了一個,港資回大陸注冊公司就順利多了。
公司注冊好,柳旻幾乎常駐京城,一邊遊逛名勝景點、品嘗美食,一邊找尋着商機準備投資。符伊年那個辣條生意就是這麼注意到的。
辣條确實受歡迎,這個項目推進的也比較順利,但是對于柳旻來說,有點小,不夠看。他這段時間也依然在繼續尋找更大更好的商機項目,也是為了能盡快解決集團的困境。
俗話說:想打瞌睡就有人送枕頭。
從安縣回來的第二天,柳旻在首都飯店的餐廳裡喝咖啡,對面坐着公司在大陸的經理夏卓,他正在彙報這些天一來尋找到的商業項目。
大陸現在開始改革開放,外面很多很普遍的事物在這裡都十分新鮮,所以,說一句“遍地是商機”并不誇張。
于是夏卓一下子送來了十多份項目書,涉略到的範圍也很廣,幾乎是方方面面的:食品公司、服裝公司、百貨商場這些都是普通,電子工廠、機械制造廠也算稀罕,竟然還有提議開電影公司的。
柳旻在一堆項目書裡翻了翻,留下兩個剩下全推回去了,“貿易公司可以籌備起來了,到時候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都可以從這裡走,就不再單獨設立,電子工廠現在時機還不夠成熟,倒是造船廠,可以在粵省開一個,在老家選些有才能的人過去。其他的,再說吧。”
夏卓看向自己用了好幾個月才搜集到的項目和整理好的資料,最終竟然隻留下了兩個,心中很是不服氣,他想勸說總裁是不是再考慮了一下。
柳旻摘了眼睛捏捏鼻梁,“這種東西,連我這關都過不去,拿給董事長,隻能大家都挨罵。”
夏卓雖然還是不太服氣的樣子,但還是閉嘴了,過了一會兒,終于還是把那些被打回來的項目書收起來,起身離開了。
柳旻坐了一會兒,正準備起身回去呢,面前的座位上突然坐下一個人。柳旻定睛一看,居然是那個才認回來不久的表妹。
“年年怎麼來了?”柳旻是真的好奇,這位表妹不是一直對他們父子敬而遠之的嗎?怎麼今天竟然主動過來了?
符伊年坐下,沒有立即掏出自己的項目書,而是像寒暄一樣詢問:“剛看到夏經理從這裡離開了,表哥這副樣子,遇到什麼難事了嗎?”
柳旻搖頭,“一點公事。”
“很難嗎?”符伊年繼續問。
柳旻擡起頭看她,察覺到了不同。這個表妹今天有點不一樣啊,不僅主動來酒店探望,怎麼說話也比往日沒了分寸?等他看到符伊年眼中的躍躍欲試,忽地明白了過來。
“難又怎麼樣?不難又怎麼樣?”柳旻和她打起太極來。
偏偏,符伊年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她不想打太極,隻想打直球,“難不難都不是我考慮的事,是你下屬的事。我來找你談合作。”
聽到前一句的時候柳旻還挺無語,心說跟你沒關系你說什麼。聽到後一句,柳旻就來了興趣,他知道自己這個表妹是學經濟的,雖然是農林經濟,但是聽說當初高考時是可以考京大的成績的。
于是他重新戴上眼睛,人也坐直了些,一副準備認真傾聽的狀态,然後就收到了符伊年準備的一份十來頁的項目策劃書。
柳旻意識到,這一次的合作,與上一次完全不同了,這是準備大幹一場的意思。
柳旻快速浏覽了一遍項目書,看完第一遍後又将項目書翻回第一頁,這回讀的很是仔細和認真。
第二遍完畢後,柳旻不禁擡頭看向符伊年,心想:有些基因傳了幾代都還是有影響的,葉家清末時在粵省生意做得相當大,整個粵省三分之一的生意是葉家的,剩下的三分之二,也多多少少有股份。
聽父親說表姑婆年輕時就很有商業思想和才能,所以唐家雖然回到了安縣,生活也不曾拮據,甚至過得比大部分人家都好,不然那種環境下也很難供得起女兒讀書,隻不過建國後不允許個人經商,唐表姑也去讀了師範當了老師。
不過現在看來,符伊年倒是繼承了前人的經商思維和基因,商業才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