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人員指着屏幕:“從這裡傳來有規律的敲擊,電信号顯示有兩個活人。他們處在堆積物中心,距外圍六七十米,深度大概在三十米,必須使用爆破。”
“出個爆破方案。”傅時年說道。
探測人員聯系技術部:“那邊說要四個小時。”
“讓他們一小時内弄出來。”
探測員點頭,邊發信息邊問:“炸藥空投嗎?”
“直升機來回需要多久?”
“東倉一個半小時,北倉兩小時,西倉四小時。”
“運輸機呢?”
“半小時到四十分鐘。”
“讓運輸機先運一批過來,東倉做好準備。”
“是。”
傅時年看了看堆積物,走到陸珏身後:“你們這邊做得怎麼樣了?”
“挺順利的,是吧小白?”陸珏趴在趙君澤的椅背上,笑吟吟地注視屏幕上飛速變化的圖案和字符。
趙君澤沒回答,屏幕上的模型已基本成型。
這個模型參考了近50年的爆破和自然災害數據,結合地質、重量、體積、形狀、結構等特征,構建數千個物理模型進行模拟,經過上億次訓練和疊代優化得到結果。趙君澤此前沒涉及過這個領域,很多細節達不到他的要求,因此一直在推翻重建,并不像陸珏說的“挺順利的”。
傅時年看了二十分鐘,此時可信度在70%左右,在爆破領域已經算優秀了,于是提議把模型交給技術部,使用内部資源,由專業人士把關。
趙君澤沒有立即答應。
交出模型意味着開放編輯權限,在現有模型上修改。一旦改不好,就要從頭再來,耽誤很多時間。
趙君澤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國内數學比他好的人一隻手就能數過來,這種差距不是靠人數就能彌補,而且他的思路一般人看不懂,萬一花太多時間在溝通理解上,還不如直接交付成果。
“公山白那家夥最近怎樣?聽說他在克裡斯坦攻讀博士後,他導師好像是凱文·維森?”陸珏問傅時年。
“同時修八個專業,說是明年畢業,我看得花個三五年。”傅時年表情淡漠,語氣和姿态卻流露出他的不滿。
“他把技術部交給誰?”
“馮碧純。以前是他秘書,現在是他校友。”傅時年看了眼屏幕。
“你技術團隊好像都是TOP10的博士?”陸珏興緻盎然。
“TOP7。前天淘汰了兩個,目前全是TOP7的博士或博士後,每年光保護費都要上億。要是連這點小事都搞不定,我看也不用留了。”傅時年再次看向趙君澤。
趙君澤停了手,回視他一眼。
陸珏趁熱打鐵:“傅總有三名S+級alpha,分管安保、技術、公關。我們現在是一條船上的人,你哥出事對我們沒好處。你看要不給傅總一個機會?”
傅時年沉穩持重,不怒而威的氣勢令人信服。趙君澤最終交出了權限,退居二線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