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林如海稍作收拾,便趕着上朝去了,因心裡有事,連早飯也沒能吃兩口,還是賈敏擔心夫君餓肚子,給文硯裝了一包點心,囑咐文硯下朝了便給老爺遞過去。
林府距離宮裡不遠,即便這樣,林如海每日還是需要半個時辰才能趕到宮裡,現在的天氣不冷不熱正好,若是嚴冬或酷暑,才是煎熬。
若有家貧的舉子天縱奇才,一路做官到京城。京城地貴,沒有家底,光買宅子便能難倒一家人,整日趕路上朝也能消磨很多治理世事的報國之志。
今日他到的早,到了東華門停馬車的地方,還稀稀拉拉沒幾輛馬車,林如海下馬慢慢步行到乾清宮,在門口和同僚打了招呼,才進到殿裡。
進殿便不能說話了,林如海默默想着一會的說辭,直到聽到有太監敲了三下,才回過神來,皇帝要來了。
皇帝入座,先問軍機大臣,這邊軍機要務回完話後,才輪到有事上奏的大臣們。
林如海出列朗聲道:“臣有事要奏。”
待一番想了半天的話說完,皇上還未說什麼,殿裡已有人在反對:“哪來的蠻夷之族,對我朝如此不尊重,趕出去也罷。”
也有人說:“咱們對這英國知之甚少,也許在他們那地界兒,所謂西方,也是大國,大國之間交往,和與周邊來朝的蠻夷小國,是不是也不一樣?”
皇帝不辨喜怒,問:“既是林愛卿這的公務,林愛卿以為該如何應對?”
林如海此時還跪着,隻覺得膝下隐隐有些疼了,這還多虧了黛玉親手縫制的絲綿護膝綁着。
聽到皇上提問,便更直了直身子,回道:“臣以為,英國此次來訪,帶的禮物有五百多項,實在優厚,也有與我朝交好的誠意。其中槍炮一項,如大清兵士可用,則猶虎添翼。再有地球儀、燈之類的我朝還沒有的東西,有利于了解世界、提高生産力。所以臣以為可以先與英國建立友好關系,互通有無,以觀後效,希望借此機會既能有經濟上的提升,也能有軍事上的借鑒。”
皇帝似笑非笑看着林如海:“我大清還無此先例,天朝上國,自給自足,既然他們不是抱着朝聖的心态來拜見,便打發了罷,否則我大清赫赫威名,偏在我這裡受損,丢了這臉面,誰能擔此責任?”
林如海還想争辯一番,皇帝卻不耐再聽了:“不必再說,此事便這麼定了。”
此刻,林如海的心沉了又沉,皇帝的調子這麼一定下來,他能做的也有,但很有限了。
就像沒人見了皇帝不跪一樣,他們這些大臣的進谏也都是柔軟的、舒緩的、包裹着蜜糖的,遇到皇帝抗拒,便也罷了。
畢竟大清是他愛新覺羅的大清,命卻是自己的。
隻是林如海又想起了女兒明亮又充滿希冀的眼睛,柔軟的語調仿佛還回蕩在耳邊:“父親大義,如果能學得西方一些先進的技術,讓百姓能過得好一些就好了。”
念及此,林如海面上卻沒什麼波瀾,他恭恭敬敬地叩頭:“臣遵旨,陛下英明。”
林如海回家告知林黛玉這個消息的時候,黛玉雖然失落,卻也在意料之中,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國的觀念不是那麼容易被改變。
父親願意聽,也努力了,是因為他尊重女兒。
可是朝上的官員們,包括皇帝,不像她一樣知道未來的發展,所以現在不管做什麼決定都是情理之中。
隻能再想想别的辦法,曲線救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