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
他抿了抿唇,還是問了出來:...之前看你跑馬就沒有踩着馬镫,之後更是直接拆了,連籠頭也不要,就對自己的騎術那麼自信?
玉淩一臉的苦大仇深:沒用的東西,為什麼要留着?
他被玉淩這話驚得狠狠挑了一下眉毛,十分不解。
玉淩輕輕聳了一下肩,語氣中竟然還含着點惆怅:這些東西真的沒有什麼作用,留着确實是一種浪費。在最開始的時候,馬兒身上什麼東西都沒有,想要騎它的人,不是照樣騎嗎?哪有那麼矯情啊?隻是馬蹄鐵對馬兒的腳掌确實有好處,這需要留下。馬鞍子可以讓人坐得舒服一些,可以保護馬兒的脊骨,這需要留下以外,别的東西真的沒有留下的必要。這馬鞍子在最開始的時候,還隻是布做的,僅僅也隻是滿足坐得舒服一點,可以攜帶點随身物品這個作用。後來,有了高橋鞍,才有了保護馬兒脊骨的作用。缰繩,是用來控制馬兒的轉向和行止的。但在草原上生活的人,我觀察了許久,發覺他們幾乎都不用缰繩。因為他們對馬兒的操控,隻需要用不同的口哨聲和指令就行。所以,這東西也不是必要的。籠頭,那也隻是用來裝飾和區别的,實際并沒有什麼用處。且有些時候還會遮擋住馬兒的視線,實則非常容易引發危險。馬镫這個東西,在最開始也是沒有的。在使用布鞍子的前期,這些騎馬的人都是雙腿就這麼吊着的。但長時間的騎馬,兩條腿就會很酸,這樣才有了用皮帶做的吊環,但這僅僅隻是用來在上了馬之後,放腳的。它并不具有後來那種金屬馬镫的作用。因為布料做的馬鞍子實際上是滑動的,若是踩着吊環上馬,最終的結果就是馬鞍子滑動下來,吊環也滑動下來。那段時期,人們是抱着馬脖子抓着馬兒的鬃毛上馬的,還是挺粗放的。後來有了高橋鞍,高橋鞍上有把手,且高橋鞍的框架是用木料做的,可以很好地卡住馬的脊骨,這樣人就比較好上馬了。但這個時候,沒有馬镫,人們都是抓着把手,利用手臂的力量來上馬。草原上的人長期都需要騎馬,每一個部落和部落之間相隔的距離遠,他們的主要行動方式就是騎馬。所以,發展到這個地步的馬具,對他們來說,完全足夠了。且他們天生也會騎馬,遂不需要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馬镫這個東西,是中原人發明的。發明這個東西,跟戰争有關。在漢朝時期,有個大将軍叫衛青。漢武帝為了遠征匈奴,厲兵秣馬。其中一項,就是派遣衛青去購買來自西域的良駒。再對軍人加以訓練,最後成就大漢鐵騎,橫掃匈奴。那個時候,就沒有馬镫,所以對這些軍人的騎術要求就很高。加之沒有馬镫的時候,腳沒有一個受力的地方,他們又要揮舞着手中的武器,或是射箭,這個時候就要用腳背去死死地扣住馬肚子,如此才能保證不會在馬奔跑的過程中,或是馬沒有奔跑,他們卻需要殺敵的過程中,摔下馬去。匈奴人本就會騎馬,不僅僅馬彪悍,人也彪悍,這也是在漢高祖至漢景帝時期,情況比較糟糕的原因。出現這種糟糕情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原的馬少,又沒有耐力,還抗病能力不強,力量弱,跑不了遠路,也跑不快。如此,就無法組建強大的騎兵軍團。這是衛青要去買馬的緣由,一者增加馬的數量,二者引進優秀的西域良種馬,來改善中原馬種的缺陷。随着一批又一批的良種馬進入,的确也産生了很多适合騎兵的軍馬。出現這種糟糕情況的原因之二,就是中原人不太會騎馬。一者源于最開始的時候,禦,這一項課程隻有貴族子弟才能學習。且這些貴族子弟學習的還不是騎馬,而是駕馭馬車。這跟單體操縱馬匹,有着很大的差别。二者源于當時的馬具很簡陋,中原人力量不強,沒有辦法通過手臂的力量直接上馬。三者源于那時是步兵的天下,騎兵雖然有,但不夠強大,統治者對其的重視也不夠強。四者源于那時的人沒有辦法适應長時間把腿吊着,以及用腳的力量去穩固住身形。還有别的很多原因。衛青是騎奴出身,最是熟悉馬兒的秉性。又得漢武帝的親自教導,谙熟兵法謀略。如此,由他帶領,練兵千日,最終才成就了大漢鐵騎之威。隻是,這僅僅針對那些騎兵而言。一般的人或者普通的兵士要掌握這些技能,還有一個很長期的訓練過程。後來,有了馬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