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欣月哈哈一笑,“也是碰巧了!”
也隻有廟宇這種精神需求比物質需求更重要的地方,她那個花果籃的包裝才能賣得出去,不然若隻是個鄉間集市,她就算是插花大師也不頂用。
王嫂子又贊歎了好幾句,這才想起跟着她們的馮大姐來。
“這人說了一堆酸話,這回可親眼瞧見了吧……定是怕咱們說她,便縮頭跑了!”
樓欣月的粽子已經賣完,王嫂子剩下的果子也被樓欣月包圓。
廟會半個月才有一回,不管有錢沒錢,都得在集市上買些必需品回去。
樓欣月跟王嫂子說了一聲,買完了東西在集市路口會合,正好一道回石盆村。
樓欣月小時候曾經去過鄉鎮的大集,這臨河鎮的集市倒跟那個有點像。
現代的鄉鎮大集,能瞧見不少在超市裡找不着的手工藝品和自家産的農副産品。
而這臨河鎮的集市雖然沒有批發來的各種工業小商品,但手工藝品的種類就豐富多了。
什麼竹編草編、荊條編的筐和籮、各種小木器,有大有小,精巧的粗放的,各有趣味,還跟不要錢一般地便宜,她看得高興,就順手買了幾樣。
她回憶着原主家裡的大緻情形,還買了兩塊布料,一套簡陋的筆墨紙硯,一包紅糖,十個酥油餅,又買了點應季的水果……當然了,不應季的,這小集市上也不可能有就是。
走到集市西頭處,聽到咚咚的敲鑼聲,就看到衆人圍成了裡三層外三層的圈兒,裡圈兒的紛紛叫好,外圈兒的踮腳看熱鬧……卻是在耍猴戲。
這種猴戲班子,一般也就三五個人,養着兩隻猴子,教給猴子各種動作,翻跟頭推小車拿着棍子起舞之類,看得鄉民們時而驚呼,時而哄笑。
尤其是小娃娃們,被自家大人頂在頭上坐着,張開大嘴看得着迷,哈喇子流出來都顧不得擦……
樓欣月是從娛樂爆炸的年代穿越過來的。
對猴戲這種的,自然是興趣不大。
除非那猴子是半人半猴,或者是半猴半人還差不多。
所以她站在圈外,花了幾分鐘觀察了下觀衆們,就拎着籃子走開了。
走到路口處,就見王嫂子先采買完了,正在樹下等她。
“月娘,你買了些什麼?”
樓欣月讓她瞧了眼,“王嫂子買了些什麼?”
“哎呀,你竟是買了這許多!”
“我就是稱了些鹽,又挑了兩把線。”
村裡人自家種菜種糧,養雞喂豬,種麻養蠶,紡線織布,米面糧油和布匹衣物,都能自給自足,隻有針頭刀具鹽巴這些,不買不行。
如王嫂子買的這兩把繡線,那就是外頭繡坊裡出産的,比自家手撚的結實又鮮亮。
樓欣月笑道,“前些時日沒來趕集,家裡好些東西都缺了,今兒又多掙了幾文錢,所以買的也多。”
樓月娘一心貼補小白臉,不但克扣自己的吃穿,連二妹的衣食也不大上心。
樓家的竈房裡總是空空蕩蕩,耗子見了都嫌棄得繞路走。
王嫂子一眼就瞧見那套簡陋的筆墨紙硯了。
雖然說那紙,不過是帶着毛邊的馬糞紙,那墨,看着連點亮色都沒有,還有些發臭。竹筆的筆杆都有了黴點子。硯台呢,看着就是普通的石頭,稍打磨了下而已。
不過就算這麼簡陋了,這些加起來也得一錢銀子吧?
王嫂子就納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