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先補一下昨天的王陽明内容。感覺自己想得還有點道理。
他的原文是:(閑雜思慮)畢竟從好色、好名、好利等根上起。
——好名大抵是為了好色,而好色的底層邏輯則是占有欲和掌控欲,這兩者由“理性自利”的看法來說可以說是為了實現薩特所謂的“絕對自由”,讓自己在社會的“地獄”(争奪自主性)當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好利也是追逐自由,所謂的“财富自由”也就是“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這三者都屬于積極自由,也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所以,大概也可以說,王陽明倡導的是犧牲部分積極自由,從而達到“聖人”的境地。
但是為什麼要成為聖人,他沒說,為什麼要有道德,他也沒說。如果說“聖人”的最終目标是“緻良知”也就是“悟道”、“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話,那麼是否也可以說是追求“知識和洞見的自由”,也就是對自我的掌控感,或者說“知道自己思維運轉方式的自由”。
也就是說,成為聖人的過程就是逐步實現對自己的思想達到絕對的了解或者絕對的掌控的地步,不再在不知不覺中被欲望控制、“不獲世之滋垢”的過程。
而這就是“緻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