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皇帝以德慶侯廖永忠僭用畫有龍鳳的衣物等将其賜死,終年五十三歲。楊憲為丞相時,廖永忠與他關系密切。洪武三年楊憲被殺,廖永忠受牽連,因功大而一時幸免,但最終還是未能逃過皇帝的屠刀。
封侯已享榮華富貴,何必僭用龍鳳圖案?且僭用龍鳳必是小心翼翼在家暗中行事,皇帝是如何知道的?
說到底,還是皇帝想讓他死。
龍鳳十二年,小明王韓林兒在滁州,朱元璋派廖永忠前去将他迎回應天,至瓜步時韓林兒船難溺斃,事情廖永忠做的,廖永忠此舉是為了迎合誰,或者說是經誰授意,明眼人一看便知。
廖永忠為皇帝立了功,皇帝褒獎他,将寫有“功超群将,智邁雄師”八字的漆牌賜給他,懸于家門外,但終究還是容不下他。
皇帝雖殺廖永忠,但并未株連,仍留了他兒子廖權襲爵,廖家感激涕零。其餘群臣則如驚弓之鳥,戰戰兢兢。
徐達在家沒待幾天,便與衆臣伴駕前往鳳陽。賈姨娘囑咐允恭向父親讨的诰命,自然沒來得及說出口。就算是說了,此刻形勢嚴峻,大臣無不謹小慎微,生怕輕舉妄動招緻皇帝疑忌,以徐達的謹慎,更是絕不會向皇帝請求此事。
四月十二日,太子代皇帝祭地。祭祀天地乃大禮,皇帝正着意培養太子,漸漸将太子推向台前,而自己慢慢退居幕後。
其後在鳳陽對諸将論功行賞。皇帝見衆人皆在,唯獨缺了五年前病死在回軍途中的常遇春,恻然傷懷,特意撰寫祭文,命人前往常遇春祠緻祭。太子代太子妃謝恩,常遇春之子、襲封鄭國公常茂也謝恩。
皇帝此舉,半是安撫受驚的諸位功臣及其後嗣,半是為太子聚攏常氏舊部,可謂用心良苦。
趁名将荟萃,雲集鳳陽,皇帝命衆将為太子及諸王講武。
打頭第一位必然是衆将之首——徐達。他此次駐守北境,對築城防守以及與騎兵交戰之術頗有體會,便将這新鮮現成的例子拿來為衆皇子講學。
徐達立在台前,侃侃而談,亦将衆人的表現收入眼中。太子沉穩,自是儲君氣度;秦王暴躁;晉王敷衍;吳王則告假沒來。
燕王。
燕王這小子,從前看他,覺得不錯,今日再看他,怎麼看都覺得不順眼。
若要挑毛病,其實挑不出。模樣挺俊,個子不矮,不胖不瘦,腦袋瓜子也靈光——皇帝這幾個兒子個頂個的聰明,燕王的聰明格外與衆不同——他既要在未來老丈人面前展示他的才能,又把握着分寸,不搶太子的風頭。這小子現在還嫩,若再曆練幾年,恐怕城府不在太子之下。
可為啥看着就這麼不順眼呢?
徐達一面講學,一面将朱棣橫看豎看;朱棣一面聽講,一面硬着頭皮被老丈人打量。
徐達心頭挂着疑問,百思不得其解,眉頭越皺越緊;朱棣見老丈人眼神一帶到自己身上就直皺眉,心底越來越慌。
太子和秦晉二王看出兩人不對,各自暗笑:徐達這樣老謀深算、喜怒不形于色的老狐狸,到了嫁女兒的時節,也要破功啊。
鳳陽是皇帝的老家,此次衣錦還鄉,憶苦思甜,别有一番感慨。因中山侯湯和是他發小,徐達是最早追随他的兄弟,朱元璋未發迹時便常與他二人小聚喝酒,這一夜便也把他們喊來寝殿小酌。
徐達平日穩重自持,唯獨跟朱元璋一起喝,每每一不小心就喝高,最後必是爛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