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時小黃魚會向成群地向日旸半島沿海地區産卵洄遊旸,形成春季魚汛,也是一年中的旺汛;秋冬時節,來自北方的魚群會向溫暖的南方遷徙,形成秋季魚汛與冬季魚汛。
在古代,春秋兩季的魚汛是日旸半島先民們重要的食物與蛋白質來源,正是一年又一年的魚汛帶來的充裕蛋白質讓日旸半島在農耕時代,人均身高遠勝其它地域,且多美人。因而從古至今日旸半島皆重魚汛,每年都會為魚汛提前做衆多準備,其中包括修補漁網、船隻,以及最重要的,修補風神旗與祭祀風神。
漁民會在出海之前祭祀風神,祈求豐收與平安時,出海時也會在船上挂上長長的紅色或橙色旗幟,漁民相信,挂上顔色鮮亮旗幟的漁船會得到風神的保佑,讓漁民滿載而歸。
——節選自《傳統民俗》
第一批出的鹽都用來做了鹹魚,當鹹魚數量攢到足夠所有人三十日口糧時,獻帶着三個人順流而上,去其它部落進行交流。
交流内容很簡單。
擊敗一個部落後,将大人帶回來下鍋太浪費了,不如給她,用來産鹽比下鍋有價值。
若能用鹽換來更多糧食,日旸之地目前的困局就解了。
繼續殺下去也能解?
是能解,但你要不要瞅瞅出生率?
看日旸之地現在的出生率,再看看死亡率,你覺得困局解了以後這片土地上還有幾個活人?
要知道北方還有源源不斷的後來部落,如果搞出沒幾個活人的結局,那後來者會很開心的,白撿大片生存資源。
在獻拉着母鯉當說客的情況下,大部分部落是講道理的,隻要獻保證這些戰敗者不會回來找麻煩就能帶走人,小部分不想講道理的....母鯉轉身就跑,獻拿着弓箭飛上天空左右開弓。
這年頭的主旋律終究是人與自然的博弈,還沒疊代到人與人的博弈,随随便便人殺人太超前了——無夷部落那種超前的存在屬于世所罕見的特殊案例,即便是日旸之地如今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局面也是氣候所緻,即便如此,明眼人都能看出這麼下去不行。獻自然也不會表現出超越時代的風采,箭矢沒落在人身上,但每一枚都精準的落在人腳邊。
在嘗試用投矛器投不到獻所在高度後,小部分部落立刻無師自通識時務者為俊傑。
對交出“食物”的部落,獻也很慷慨的許諾:以後遇到巨獸襲擾可以來找自己幫忙。
在獻與部落交接“食物”時,母鯉将地上的箭矢一根根回收,箭矢的箭杆箭簇都可以重複使用,用後不回收要天打雷劈,最重要的是這些箭矢都是她借給獻的,獻用完得還。
待獻交接完,母鯉也将箭矢全部回收,一行人離開部落。
除了部落,母鯉對獻道:“翼與箭合,真強,吾記得汝以前飛得沒這麼輕松。”
“吾壯,翼亦更大。”
“用矛如何?”
“更強。”
“南邊有巨獸,汝可往。”
補充了六十五名人手,獻終于能給營地修一圈栅欄,不然野獸隔三差五貼臉,日子真不是人過的。
但一口氣補充這麼多人手,都沒等第二天,當天晚上霄便在飯後跟獻算起賬。
部落裡現在一共八十四人,除了她倆,都是很能吃的大人,今天這一頓下來,兩天的口糧沒了。
“一頓才吃兩日之食,餘者還能再吃十五日,足矣。”
霄提醒:“魚汛還要再過二十日。”
日旸半島三面環海,海洋春季與秋季都有魚汛,魚汛之豐厚....反正日旸之地的部落冬春季節食物匮乏都是靠魚汛渡過,但這會魚汛還沒來呢。
“母鯉告訴吾,南方有巨獸,如今轉冷,肉可以存更久,一頭巨獸可供吾等吃到魚汛到來,在吾歸來前,汝等繼續捕魚做魚幹。”
捕魚也需要耗費體力,出海也需要攜帶口糧,魚幹是最适合的幹糧。
霄點頭。
肉雖然在降溫的情況下保存更久,但也需要用鹽,獻與十名身體格外強健的大人用母鯉借的兩頭牛負滿鹽罐向南去。
遇到麻煩的部落位于岱山東北部的平原上,本來就因為海侵的關系多鹽堿地,又遭遇巨獸,日子格外難過,獻帶人到的時候部落裡的魚幹都快吃完了開始給來幫忙的大人們吃鮮魚。
吃鮮魚沒什麼問題,日旸之地的部落口糧中魚獲比例本來就不低,鮮魚本就是經常吃的食物,但鮮魚不耐保存。
因着這次是陸地巨獸,所以部落還能出海捕魚,但沒法煮鹽做魚幹,走獸也不好捕獵,漁人捕魚也不能保證每天都有收獲,沒收獲時吃什麼?
且陸地上有巨獸,海裡也有,而即将到來的魚汛不僅吸引兩腳獸,也吸引海裡的巨獸。
對部落而言,至少要保障陸地與海洋有一邊産出穩定,不然冬季大家都缺食物,就算想去其它部落打秋風,也得别人有食物,最終免不得吃人。
不論是什麼地區,對付巨獸的方式都差不多,選擇合适的地形做陷阱,再将巨獸引過去,等巨獸落入陷阱後集體投矛,将巨獸的腦袋紮成刺猬。
唯一頭疼的是将巨獸引過去這個過程會死多少人。
來自不同部落的六百名大人商議怎麼對付巨獸時,獻露出了羽翼,旋即發現至少一半人吓得後退。
獻:“....”突然很好奇,長有羽翼的怪物傳說究竟流傳到了多少個部落。
所幸,雖被童年故事吓到,但故事裡的怪物與現實裡一個陶罐裡吃肉湯的怪物還是不同,很快有人冷靜下來。
“獻....”
獻平淡道:“吾是汝等幼時聽過的傳說裡的怪物,不,吾會飛,引誘巨獸的事可以交給我,它追不上吾,當它想轉向時,吾亦可從空中令其改變方向。”
聽到前半段,被吓到的大部分人沒什麼反應,聽到後半段所有人都冷靜下來,滿眼驚喜。
這哪是怪物,這是神鳥啊。
衆人火速調整了計劃,大刀闊斧将原本需要耗費一旬的獵獸計劃調整至五日——魚汛将至,大家都急着回各自部落為魚汛做準備。
敲定計劃,迅速執行。
巨獸皮糙肉厚,尋常箭矢落在巨獸身上完全不痛不癢,獻與兩百餘人牽着十五頭牛,人與牛皆負矛,除了獻。
得知飛行比行走更耗費體力後衆人特别騰出一頭牛讓獻乘坐,好讓獻保存體力。
跋涉至巨獸周圍,獻負着一捆矛飛上天,用投矛器将一支矛發射而出。
矛落在巨獸比人頭還大的眼球中,瞎了一隻眼巨獸吃痛,伸長脖子咬獻,獻趕緊向陷阱所在方向飛去,巨獸随之追上。
追了一段距離,巨獸停下步伐不想追時,獻回身又是一矛,沒中眼睛,但也痛,巨獸繼續追,又追出一段距離後,巨獸的腳步再次變慢,獻又是一矛,這次順利弄瞎巨獸另一隻眼睛。
在不時的一矛下,巨獸跌跌撞撞的追了好長一段距離,飛不動的獻下場,兩百餘人負矛上場,獻騎在一頭牛背上,一邊啃魚幹一邊趕着牛群追逐巨獸與衆人,體力恢複後再替換衆人。
如是半日便将巨獸驅趕到陷阱,一處沼澤中。
沼澤并不大,并不能将巨獸完全淹沒,還有一半身體露在外,且随着巨獸的掙紮,走出沼澤是時間問題。
體型大就是這點好,能困死兩腳獸的沼澤完全不奈何巨獸,但兩腳獸也早有準備。
六百餘名大人将矛搭在投矛器上,雨點般的矛落在巨獸身上。
一輪。
兩輪。
三輪。
巨獸的腦袋墜入沼澤中,咽下最後一口氣。
等了一會,确定巨獸死透,衆人才松了口氣,用繩子将巨獸拽了上來,拖回部落。
回到部落後清點傷亡,衆人驚喜的發現這一次獵殺巨獸,傷亡隻有以往的五分之一。
傷亡少了這麼多,衆人心情甚佳,将巨獸的肉肢解,搞了一頓非常熱鬧的篝火晚會,載歌載舞一晚上。
載歌載舞一晚上後遺症很大,翌日到日上三竿衆人才恢複精神繼續處理巨獸肉。
一小部分給來幫忙的大人們當歸途的口糧,剩下的一半給生産被巨獸影響的本地部落做口糧,一半給表示自己聚落缺糧的獻。
半隻巨獸的肉抹鹽增加保存時間,但帶回去卻很麻煩,至少要跑好幾趟。
來自其它部落的大人見了,紛紛上前表示願意幫忙,用自己帶來的牛/舟楫幫忙運輸巨獸肉,讓獻的聚落可以盡快得到食物。
獻推辭道:“魚汛将至,汝等當盡快回去準備魚汛。”
一名胡子有拇指長的男子笑道:“無礙,隻是耽誤幾日,來得及,反倒是汝的部落,既然缺食物,可耽擱不得。”
衆人也紛紛表示,隻是耽誤兩日,影響不大。
獻見此終于不再推辭,接受衆人的幫助。
大部分巨獸肉搬到舟楫上,走海路去聚居地,舟楫滿了後,剩下的巨獸肉放到牛背上,走陸路送回聚落。
獻回去可以起到更多用處,與一起來的十人商議後,由獻跟着舟楫走海路回去,其餘人跟着牛群走陸路回去。
舟楫走得很快,但一日之内也到不了,趕路時閑着也是閑着,獻順手用舟楫上的漁網捕魚。
正式的魚汛還有一段時間,但從北方前往南方越冬的魚群已經一部分先頭軍到達日旸之地周圍海域。
獻飛到空中查看海面,通過海面波紋與顔色判斷哪一處魚群多,将舟楫劃過去撒網,每一網都是滿滿當當的肥魚,看得衆人瞠目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