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文明發展到了星際時代後,已經很久沒有爆發戰争,因為戰争的本質是對資源分配權的争奪。
在開始星辰大海的航行之後,一段時間内,人類醉心于在不同的星球上發現新的資源、礦藏,并在其上建立起符合自己需求的文明。
直到有一天,人們發現,能夠支持他們星際航行、在不同的星球上生存的特殊資源并不是無限的。
于是古老的戰争模式在星際間開啟,并且很快出現了兩個不同意識形态的陣營。
有限資源下對立紛争的本能,在人類的血液中經過了千萬年社會化的改造,卻還是被保留在了他們的基因序列中。
同樣被保留在這種基因序列中的還有好勝心。
在這場戰争中沒有人想戰敗,因為這意味着自己所支持的分配話語權無法得到貫徹實施。
在能夠毀滅行星的極強大的滅星武器重擊之下,星系已經千瘡百孔。
有一個地方,擁有着戰争豁免權。
這個地方雖然不會被星際戰争武器的炮火波及,但是在星系中,不同的星球之間其實有着無法直觀看到,卻實際存在着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個沒有被炮火直接波及的地方就是母星地球。
在最初人類外遷的時候,母星地球曾經進行過一場全民公決的大會。
這場公決大會最終将現代科技派與思哲派區分開來,并且一緻認為應該将母星作為人類非科技文化的标本,列入永不參戰,并設立屏障保護的星球。
所有緻力于科技發展的人全部遷出了地球,而那些依賴于科技生活的人也一起遷出;留在地球上的,全是緻力于可以不依賴科技生存、反對文化一體化,支持多元文化自然發展的人類。
留在地球的人選擇了一種人與自然共處,并緻力于精神力量的提升,以及身體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的生活方式。
當然,不依賴科技生存,不代表地球上不保留科技的産物,留在地球上的人類也會借助科技來建造房屋,生産日用品。
而且借由科技的發展,應用材料已經實現了完全的可降解。
在其他星球上生存和發展的人類,也會時不時地與母星地球進行聯系,傳送一些新科技的展示畫面,雙方還會有一些人員上的往來。
因為離開地球的人後代中也會有人想要尋找質樸的母星生活,而母星上也總有人的後代向往星際中那些酷炫的科技城市。
地球上生活的人類文明獨立向前發展,出現了非常燦爛的多元文化。
随着宇宙戰争的爆發,地球雖然沒有被卷入戰争,但是潮汐的規律、天空的顔色,都漸漸開始發生了變化。
而一直從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母星的沈若,在一個早晨睜開眼睛後,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全然陌生的世界。
他正漂浮在空中,對面是一個所有的比例與五官都堪稱完美的——不明生物。
說是不明生物,是因為這個生物雖然有着人的樣子,但是背後卻長了一雙翅膀。考慮到自己的浮空狀态,沈若轉頭看自己的側後方,并沒有看到翅膀一類的東西。
是個怪夢嗎?
沈若正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對面的生物說話了:
“數據讀取完畢,歡迎來到塵沙境入口,我是第8号守門徒。”
沈若閉上眼睛。大概是睜眼的方式不對,他想。
然而即使他閉着眼睛,對方的聲音依然從對面傳來:
“人族的宇宙戰争,因為非正常式毀滅多個星球,導緻不穩定能量大量溢出,這些能量觸及了多個世界運轉的核心的安危,因此,觸發了神的遊戲——‘塵沙境’。
創世之初有數位主神,他們有無限的創造力,但是卻不能獨立創造出一個支持世界運轉的核。因此,他們共同創造了一個‘核’,并在此基礎上,各自創造宇宙。最後衆神也化為宇宙的一部分,享受着自己創造出的世界中逐漸繁衍出的一切。
神的壽命也是會有盡頭的。宇宙的發展會消耗神的能量,因此,在宇宙智慧生命發展的過程中,這些智慧生命都經曆了對神無比的崇敬依賴到逐漸脫離這種景仰自我獨立的過程。
而衆神在合力創造核之初,就考慮到假如有一天,他們創造出的宇宙中的智慧生命,在發展過程中會不會有威脅到‘核’的可能,因此,便創造出了一片特殊的大陸——塵沙境。
當‘核’感受到某一個宇宙中釋放出的能量,達到可以毀滅“核”的臨界值時,‘塵沙境’與多個平行宇宙的通道就會被開啟,并會根據神遺留下來的意志,選擇出八位符合條件的遊戲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