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剃發這是,說起來還真不簡單,如今滿蒙兩族基本上都是這個發型,要改變那就得從認知上改。
木苔對這事還有些苦惱,好在琢磨了兩三天後,她也有了一些想法,說服多爾衮倒是簡單,隻要把後世關于剃頭令的弊病告訴他就好,隻是這滿蒙兩族該如何改變,恐怕要從一個奇怪的角度去找了。
就好比,男人的自尊。
脫發這個問題,好像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木苔借着順崽來她這用膳的時候就趁機查資料研究過。
最早的脫發名人可以追溯到王莽,東漢蔡邕在《獨斷》中描述:“王莽頭秃,乃施巾。時人雲:‘王莽秃,帻施屋。’”
還有曹丕、杜甫、白居易等人,尤其是白居易還有《嗟發落》、《因沐感發,寄郎上人上二首》等等名詩,都能感受到這些名人墨客對于頭發日漸稀少的哀歎。
如此一來,木苔就想着能不能将這脫發與中原習俗聯系起來,可以引導滿蒙兩族覺得漢人讨厭他們,其中就有頭發的原因,漢人覺得他們這發型就是脫發導緻的,在漢人眼裡除和尚、小童以外,男人若是沒有頭發,那就等同于不行。
雖說角度清奇,但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從古至今恐怕都很少有男人承認自己不行吧?就連宮裡的太監都忌諱提起這個話題,這樣一來倒是能讓滿蒙兩族有不剃發的想法,畢竟他們總不能入關之後,強制别人相信他們行?能強制一個,總不至于能強制千千萬萬漢人吧?
除此以外,木苔還有個想法,那就是宣傳漢人那邊的多款男士發型,給滿蒙兩族洗洗腦。
其實端看兩邊的習俗來說,漢人不能随便剃發是因為,《孝經》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讓他們剃頭無疑再讓背上不孝、不敬的道德枷鎖,這也是為什麼曆史上剃發令頒布後,反對者衆多,甚至有不少人甘願死,也不願剃頭。
而滿族這邊的習性,要與之不同,他們之所以提成如今這種發型是因為山林中騎射、打仗狩獵等更方面,尤其是風俗漸成之後,大部分滿族人認為發辮是真魂栖息之所,視為生命之本,在戰場上陣亡的八旗将士,必将發辮帶回故裡,隆重埋葬。
兩者都有各自的信仰,強求一方總是會多生事端,所以木苔才想到雙管齊下,不要求漢人剃發,也不要求滿族不剃發。
而是讓兩邊民衆自己選擇,長此以往,随着清兵入關之後,恐怕大部分滿族人都會續上發,至于發辮,依舊可以編上,隻是見慣了不同發型之後,他們可能也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再說,記載也沒有辮子要求發量多少,隻有頭發短了才不能編發,多豈不是能編的更好?
如此一來,雙管齊下才會有效,潤雨細無聲,這才是最厲害的地方。
而大清也能打出滿漢一家親的名頭,由皇上不剃發,親王續發等,讓漢人對于大清的入關不至于太過抵觸。
其實也是因為木苔後來人的原因,看待滿蒙兩族,覺得未來都是種花人,現在提前民族一家親也不是問題。
木苔能理解曆史上多爾衮頒布這命令,其實是為了更好的鞏固清政權、維護其對漢人的統治,也是防止滿族不被漢族同化。
但在她厚厚一摞的計劃書中,大清入關後,自然是要全面發展,逐步将未來的話宏圖實踐,甚至還能更勝一籌。
但她同樣能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服多爾衮,讓他将目光朝更遠的地方看,而不是拘泥于入關那麼簡單。
這樣一來,多爾衮知曉未來的曆史,再加上眼界的拓寬,恐怕也不會有什麼剃頭令這樣的弊政頒布了,這樣就能減少以後的慘劇。
民衆有了喘息的機會,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輕工業,甚至能搶占先機把重工業也提上日程來,說不定還能網羅幾個科學名人,隻可惜她來的太早,像國外一些著名的科學家最早的某頓如今也才剛出生不久。
不過木苔計劃着,等到對方大學因疫情封閉的時候,将對方高薪聘請來,當然其他名人她也會想辦法挖來才好,這些人可都是她日後研究重工業的可用之才。
當然,她現在更期待的就是入關之後,曾經擔任過曆史上順治一位外國人老師,湯若望。
此人是德國科隆人,天主教耶稣會傳教士,是個難得的人才,曾經幫明朝鑄造過紅衣大炮、曆法修訂,甚至還懂得一些西醫治療方法,木苔期待接觸他後,了解他懂得多少了,才能更好的重用他。
尤其是這個人後來還帶來了他的學生,南懷仁。
南懷仁是比利時人,十二歲時進入耶稣教會讀書,十七歲進入魯汶大學藝術學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