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失落的帝符 > 第12章 第十二章 博士答辯

第12章 第十二章 博士答辯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評委:“《史記.日者列傳》中,有這麼一句話,‘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興,何嘗不以蔔筮決於天命哉’,對此,你又作何解?”

博士:“我以為,天命早就托形在符瑞器物上了,蔔筮隻不過獲悉這一天機的手段而已。在《韓非子.和氏》一篇中,就有‘今人主之于法術也,未必和璧之急也’之說”

評委:“按你的意思,現在社會上所傳的,傳國玉玺具有超級的宇宙能量,定能化解世界末日這一人類劫難了?”

博士:“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評委:“能否講講理由?”

博士:“我們知道構成宇宙的三要素,是意識、結構、能量,也是揭開宇宙一切奧秘的□□。東方的儒釋道與西方的基督教義,還有數千年來人類的思想哲學,以及所有已發現的科學成果和智慧,其實都容納在這三要素之中。所謂能量,指的是:凡依附在某種結構上呈現其結構特征的物質和反物質。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我們的宇宙是來源于138億年前的一次奇點大爆炸,而這個奇點就是緻密的超級能量源,當它爆發的那一瞬間釋放的能量開始轉化為物質,于是就産生了諸如傳國玉玺這種超能量物質,其中蘊含着宇宙間所有的核心奧秘。大科學家牛頓曾經說過:‘宇宙萬物,必定有一位全能的神在掌管統治。’。愛因斯坦也認為:‘就算是一杯小小的咖啡都需要人為力量去控制,更何況是整個宇宙的轉動和極其複雜的秩序呢?’。

中國古人認為,玉承載着天或天命、神祇的超自然力,能代表天地四方,以及世間帝王,能夠溝通神與人的關系,表達上帝的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間禍福的主宰。為此,我以為,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的傳國玉玺,具備匡扶天地乾坤的洪荒之力“

評委:“那你對世界末日又是如何看的?”

博士:“所謂的世界末日,在那部名為《2012》的美國電影中予以了生動演繹,不過,在學術界卻引起了巨大的争議,電影中,根據西方人所謂的瑪雅預言和聖經預言,認為世界末日為2012年12月22日,拯救人類的法寶,則是聖經中所提及的諾亞方舟,對此,我不敢苟同。所謂的世界末日,過于虛誇神化,聖經并不是什麼濟世神器。如果有人一定要強辯的話,那我認為,中國的《易經》,才是世界末日的神谕,傳國玉玺才是救世之法寶。

正如我前面所論述的,我國《易經》中就記載了“有氣生,無氣死”、“氣即為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等哲學理論,以及《尚書.顧命篇》中”率循大卞,燮和天下”之濟世良策,我以為隻有“道之積成,托形立影”之物的秦朝傳國玉玺,蘊含着宇宙洪荒之力和無窮能量,具備扭轉天地乾坤之先決條件。”

他略微停頓了一下,又繼續說到:“《周禮》中“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帝王用玉,意在通天意。玉接受了宇宙天地的能量,含有五行之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女娲補天。當天崩地裂時,女娲練五彩石補天,挽救了人類,而這五彩石實際上就是玉。而落入人間的那一塊,就是紅樓夢中那塊通靈寶玉,上面刻有‘莫失莫忘,仙壽恒昌’八個字,與秦皇傳國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極為吻合。”

哈哈哈…

就在大家以為答辯行将結束時,一位年邁的評委突然抛出了一個問題: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卞和發現鳳鳴岐山,所以找到了和氏璧的玉璞,對此,你是如何看到鳳鳥與和氏璧之間的關系的?“

博士:“這…沒有作深入的研究。初始确定博士論文方向時,曾考慮過,但後來由于一些原因,最後還是放棄了。盡管如此,我還是想盡力回答老師提出的這個問題“

評委微微點了點頭。

博士:“其實,我上述所陳述的觀點,從某種意義上講,似乎已闡述了鳳鳥與和氏璧之間的關系。《周易?系辭上》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今天我們談論的和氏璧,就是一種物化的天道,是一種宇宙的本源,那麼,天道是如何傳遞給人類的?這中間必然要有一個載體或通道。《詩經?小雅》中,所謂‘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許就是最為貼切的寫照。古代楚人,崇尚鳳鳥,認為是導引天地精魂的載體。所謂‘“飛登九天、周遊八極”,“身披五彩、鳴若箫笙’。凡是去過北京故宮的人都知道,在紫禁城内三大殿的高台上,不僅有日晷,還有衆多的銅鑄鳳凰和烏龜,其中鳳凰就是用于與天堂溝通的,而烏龜是用于與地獄溝通。

所謂的“河不出圖”,我認為那張龍馬圖,不僅僅是陰陽五行術數,而且還因為其與天上日月、北鬥七星,二十八宿等天象相對照,因而蘊含着一種天機不可洩露的天官學理論。

記得在《尚書.考靈曜》中,曾記載了秦皇嬴政的一句話,叫着‘祖龍來,授天寶’,在《顧命》中,有‘天球,河圖在東序’、‘天球,寶器也,河圖本紀,圖帝王始終存亡之期’之說。在中國商周朝代,根據陰陽五行,天地成位等原理,設立了天官,以主治,設立地官,以主教。“

講到此,他突然停了下來,滿面羞愧地說到:“各位評委,非常抱歉,我可能沒法講下去了,感覺到自己似乎有點語無倫次了“

話音剛落,便引起了台下一陣猛烈的掌聲,就連提問的評委也為之暗自鼓掌拍案。

這時,一女評委突然站起來,說到:“我對你的博學和臨場的表現,表示肯定和嘉許。盡管如此,我依然要問你一個問題,希望你能如實回答。剛才,你非常肯定的說,卞和的這“卞”姓,應該是後人加上的,時間應在秦統一六國之後,那你可有這方面的文獻史料支持?“

博士:“有”

評委:”我在你的論文中,怎麼沒有見到你标注了有關的參考文獻啊?”

此時,這位李博士的答辯會,好像變成了一場激烈的辯論會、問責會,台下的學生老師,個個屏住呼吸,不敢發出任何聲響。

吳教授看得出李爾玉博士心裡的緊張程度,額頭上的汗珠都冒了出來,這些突如其來的問題,對他而言,無疑是一次強烈的刺激,也是一種心靈的洗禮,對他自己更是一種嚴峻的煎熬。雖然很多導師在論文答辯前都會吩咐自己的學生,一定要記住“一問三點頭、二問歉意濃”或“隻答不辯”之答辯方略,但現場的氣氛,往往令他們不由自主。此時,他的心中忽然想起了前段時間姜副館長參加的那場學術座談會時的場景。

作為一位從事曆史研究多年的他,其實非常反感學術欺淩、霸淩等行為。他一直認為:曆史畢竟是人寫的,因此免不了其存在主觀性和局限性。所謂的古代、近代、現代和當代,僅是時間上的相對概念,而不是曆史的本身,曆代的治史者,感時閱世,青燈黃卷,所撰所述,很大程度上隻是個人的主觀偏好和管窺之見,未必就是曆史的本來面目和全部,即便是史家正朔,正史之首的司馬遷等史學大家,也不落窠臼。事實上,司馬遷在受宮刑之後,其所記錄的曆史,也未必保持了學術上的獨立性、公正性和客觀性。為了維護當時的政治,袒護儒家統治,他掩蓋有關事實,痕迹也較為明顯。比如,其在《史記》中記載,上古三皇時期,是選賢舉能,帝位禅讓,但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卻全面颠覆了這些所謂事實。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編寫的《竹書紀年》這部編年體史書,比《史記》還早200多年,其中記載的卻是血腥的陰謀政變,先是舜囚禁堯,後殺死,奪取帝位,禹在夏地抗舜,最終擊敗舜,建立了夏。再比如,武王伐纣之事,《史記》中記載,商纣無道,武王替天行道,推翻暴政,但在《竹書紀年》中,商和周其實是同一時期的兩個死敵,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朝代更替問題。

當然,他也非常清楚,《竹書紀年》雖然是唯一未被秦始皇下令焚毀的通史,但據有關文獻記載,該書在秦漢之際,曾因戰火和政權更疊而逸散過,現今考古發現的版本,很可能是漢朝人收集整理成冊的,所以其可信度和史料價值也應存疑。

也正因此,他始終認為:作為一名治學嚴謹的科學工作者,應允許或包容有不同的學術觀點存在,要兼容并蓄,不能動辄唯我獨尊,妄自菲薄,更不能姿态高企,嗤之以鼻。今天的答辯會,讓他再次領會到了他的恩師,一位中國史學界泰鬥講過的一句話的深刻含意——“曆史學,實際上并不是社會科學,而是一門人文科學”。

将近十一點,博士答辯活動,進入了閉門讨論階段。

令吳影教授十分欣慰的是:雖然委員們在答辯提問環節,表現的尖酸刻薄,激辯無情,但在答辯決議的讨論時,卻變得異常順利,答辯委員會一緻認可了兩位博士及指導老師的工作和貢獻。

會議主席見決議結果已定,便欣然倡議,讓大家自由活動幾分鐘,然後拍個合影照,以作留念,最後再正式公布答辯決議。

就在這時,樓下走上一人,見吳影教授站在二樓的露台前,便輕手蹑腳地走到跟前,貼着他的耳邊,小聲嘀咕了幾句,便又悄然退下樓去。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