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失落的帝符 > 第27章 第二十八章 古琴大師

第27章 第二十八章 古琴大師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哎…今日就練到這裡吧!”

兩少年一聽,頓時如釋重負,立即起身,利索地将古琴裝好,然後與老者道别了一聲,便匆匆離去。

老者瞥了楊之江他們一眼,便站起身來,一聲不吭地坐到了後邊的藤椅上,一副孤高自傲、息交絕遊的隐者範兒。

隻見他将紫砂茶具稍作整理了一下,便開始燒水、溫壺、裝茶、沖泡,然後慢悠悠地用竹筷刮去浮在上面的茶沫,将壺蓋蓋上,再澆上熱水,其後,将一隻燙好的小茶杯,放置跟前,提壺輕點,最後捏住茶杯邊沿,小口酌飲,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俨然沒将範清婉兩人放在眼裡。

其實,範清婉明白老者的态度,并知道他目前的處境,一個人獨居慣了,對外人很是排斥,更何況還是兩個不速之客。據她了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眼前的這位老者與當時國内的那些古樂大家一樣,由于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幾乎個個都是悲劇,往往一人牽連一家。顧聖嬰一家,馬思聰一家,都曾遭受劫難,老者自然也受到過類似的沖擊,而今隻剩下孤家寡人一個。

此時,她發現老者身上具有一種特别的氣質,甚似先秦墨家的處事風格,冷靜,喝茶,消消氣,見楊之江意欲開口,便連忙拉了一下他的手,以示稍安勿躁。也許她根本沒有想到,就這一拉,卻令楊之江的内心激動得波瀾壯闊,差點兒不能自持。後來,二人在一次約會中,還曾探讨過此事,一個稱是故意的,有趁機勾引之意,另一個則稱是無意的,是他自作多情,心術不正。

範清婉見老者已然喝完了第二杯茶,這才開了口,用一種謙順的語氣說到:“剛才聽前輩教琴釋義,晚輩有一事不解,想請教一二,不知可否?”

老人并未響應,而是依然在作自斟自飲狀,隻是眉頭微微向上聳了一下。範清婉見狀,知其并不反感,于是繼續問到:

“前輩剛才吟唱的古詩,上半部用的是李賀的詩,可後半部,卻為何用的是李商隐的《涼思》”

老人頓時一怔,手中的動作也緩慢了起來,心中在想:“看來這眼前的小姑娘不簡單,竟然能聽辨出其中的曲折隐含”,但很快又恢複如初,泡茶、倒茶,直到第三杯茶,淺飲慢酌之後,方開口到:

“兩位公門中人,屈尊寒舍,不知有何指教?”,一副“不為王門伶人”之口氣。

範清婉連忙笑言到:“隻因松門拾得一片屐”,故意不講下一句“知是高人向此行”。

老者愣了一下,很快就哈哈大笑了起來,隻見他站起身來,爽朗地說到:“真拿你們沒辦法!你這孩子,太冰雪聰明了,二位,請坐!”

老人滿臉喜色地将壺中的茶渣倒掉,重新裝入新茶,開水沖泡,然後蓋上壺蓋,然後麻利地将兩個小茶杯燙了燙,便一字排開。隻見他一邊提壺來回篩點,一邊笑到:

“你這個小姑娘,年紀輕輕的,竟然對古詩詞有如此造詣,令老夫不得不刮目相看”

“大師缪贊了!”

“你對李賀和李商隐兩人如何看?”,老人望着範清婉說到

範清婉望了一眼楊之江,見其不作聲,便欣然答到:

“晚輩以為,這兩位大唐詩人,詩歌風格幾乎一緻,意境獨特,别出心裁,都帶有一種天生的仙氣,一個号稱詩鬼,另一個号稱詩魂,李賀的詩,在于詭異奇絕,而李商隐則在于隐秘晦澀。據晚輩所知,兩人皆是李唐王朝的皇家子孫,并且明面上還有一層親戚關系。李商隐嶽父王茂元的弟媳婦就是李賀的親姐姐。不過,兩人最後都不得志,郁郁寡歡,一個二十七,就‘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為記’,另一個四十七,則‘“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皆英年早逝,這在中國古詩詞文化史上實屬罕見。有學者将其稱之為‘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哈哈哈…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後生可畏啊!請喝茶!”

老者見兩人喝完茶,将杯放下,便直截了當地講到:“我就不問兩位身份大名了,請問找老夫有何事?”

楊之江看了範清婉一眼,便從風衣内側口袋中,掏出了一張紙,交到老者手中,然後說到:

“想請大師幫忙看看,這是不是一段古代琴譜?”

老人接過紙條,見上面所寫的字符,猶如天書一般,但很快就明白了過來,隻見他輕捋了一下胡須,用一種略微激動的語氣說到:

“确實是古琴曲譜,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文字譜”

“文字譜?”

“是的。非常罕見。老夫冶琴這麼多年了,這還是平生第一次見到,以前隻是耳聞。在中國古代,音樂是因器定音,記音成譜。上古時期,琴曲大都是用文字來記譜的,而不是我們現今的五線譜或數字譜。到了唐朝末年,有個叫曹柔的人,發明了減字譜,就是從文字譜中提取幾個關鍵的字,簡化濃縮成一種特殊的文字符号。該文字符号,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寫的是左手指法,下半部寫的是右手指法,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由于減字譜無法記錄每個音的時長,故而造成了大量古代琴曲失傳了”

“大師,那您可知這上面記錄的是什麼曲譜啊?”

老人未作回應,而是走到古琴邊坐了下來,一邊看着紙片,一邊輕輕撩撥起琴弦,未幾,就聽他說到:

“從該琴曲的轉弦定調,以及格式布局上看,似乎是《蔡氏五弄》中的《幽居》古曲的一段,而是…很可能是…明清時期的托古之作。”

“大師,您為何能如此肯定?”,範清婉驚喜地問到,

“這…裡面涉及到對古琴文化曆史積澱的認知問題。《蔡氏五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遊春》《綠水》《幽居》《坐愁》《秋思》這五首琴曲,又稱五弄,為東漢蔡邕前去青溪尋訪鬼谷子時,見周圍分布五座山峰,非常秀麗奇特,故作五曲。這五弄各是對應一座山,東邊的山,因曾有仙人遊樂,故為遊春。南邊的山,因有澗泉翠綠,故為綠水。中間的山,為鬼谷子的舊居,因空靈寂靜,故為幽居。北邊的山,因倦鳥猿栖,故為坐愁。而西邊的山,因落葉潇潇,故作秋思。這五曲一經面世,可謂是盛極一時,到了隋代,甚至作為科舉取士的條件之一。

在中國古代,一直有托古之習俗,特别是在隋朝以後,就不斷有人模仿這五首琴曲。你們想想,幾百上千年,多少個朝代啊,多少人啊,每一位創作模仿者,他們的思想、學識、生活背景和音樂素養等,都有很多的區别,唐人或宋人創作的琴曲,反映的是其生活的那個時代的風氣、情操和理念,明朝的琴曲,反映的是明代的樂曲旋律、文人風骨和精神面貌。嘿嘿嘿…由于現存的明代琴譜中的《蔡氏五弄》,并非東漢蔡邕的原作,其歌詞都是出自《樂府詩集》,其曲調也很有特色,特别是《幽居》此曲,非常奇特,沒有宮調,在古琴曲中是極為罕見的。因此,老夫剛才一試,便作出上述之判斷”

“大師,請恕晚輩不敬。不瞞您說,來之前,晚輩曾請教過一些從事古樂研究的大家學者,他們告知,中國上古時期傳下來的古曲至少有3000多首,既然如此,您為何剛才彈了一下,就認定這是《蔡氏五弄》中的《幽居》,而不是其他的古曲呢?還有,有人認為,打譜,雖說是一種古樂考古工作,旨在複活古譜的音樂原貌,但由于古琴減字譜節奏記錄的粗疏,再加之并不直接記錄樂音,隻是記載了弦位和指法,其節奏又有較大的伸縮餘地,因而會導緻撫琴之人對原譜作肆意的處理和不正确的理解。”

“哈哈哈…看來你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老夫認為,一般的打譜者以為,打譜首先要熟悉琴曲的一般規律和演奏技法,揣摩其中的曲情,再竭力展現原曲的本來面貌,其實不然!老夫以為,作為一個高級的打譜者,應該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弄清古譜的曆史本源。因為迄今為止,曆史上流傳下來的古琴曲雖有數千首,但用文字譜方式記錄的古琴曲,事實上,至今隻剩下兩首,一首為《碣石調.幽蘭》,另一首就是《蔡氏五弄》中的《幽居》。前者,有文字譜的古本實物,現收藏在小日本的正倉院,而另一首《幽蘭》古琴曲,凡是對古琴曲有研究的人應該清楚,以文字譜方式記錄下來的《蔡氏五弄》之一的《幽居》,到了隋朝就已缺失了,後代傳世的,基本上都是減字譜。

這裡,老夫想啰嗦幾句。所謂的《蔡氏五弄》,很多人都知道,為東漢蔡邕所作,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五弄,在隋末唐初之後,隻有《遊春》《綠水》《幽居》這三弄流傳了下來,而《坐愁》《秋思》這兩弄,則完完全全遺失了,連個減字譜都沒有。再發展到近現代,有人經研究發現,這流傳下來的所謂三弄,其中的《遊春》和《綠水》這兩曲,極有可能不是由《蔡氏五弄》的文字譜改成的減字譜,而是唐代之前某琴曲中的兩個樂段而已,因此,導緻這兩弄古譜的真實性,現在也嚴重存疑。唯剩下《幽居》一弄,是真實可靠、毋庸置疑的,因為有可靠的年代記載和明确的琴曲傳人佐證。這個傳人,姓丘名明,為南朝梁代人士,如果老夫沒有記錯的的話,這位大師活了98歲,但可惜的是,他死後,《幽居》的文字譜,也不見了蹤迹。哈哈哈…沒想到的是,若幹年後,竟然有一位明代的琴師對該曲進行了模仿重譜,這才得以傳至今日,真是功德無量啊!哈哈哈…你們今天帶來的雖然并不是原譜,而且隻是個中片段,但老夫能得以一見,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模仿?”

“哈哈哈…古代之人,經常會以某古人的名義,對某詞曲重新譜曲,然後将新譜的琴曲的成譜年代,有意向上推幾百上千年。”

“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傍名牌?”

“哈哈哈…有這層意思,不過,在古代,樂曲界一直盛行這種托古之風”。老者說罷,便神情飛揚地撫琴起來,口中輕聲吟唱到:

苔衣生 花露滴

月入西林蕩東壁

扣商占角兩三聲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