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吳教授聽到“昨晚雷雨交加,看護人員突然有事離開、公安在現場勘查不到任何腳印等痕迹”等情況後,心中不免犯起了嘀咕,“這中間也太多的巧合了吧?!還有,我剛發現茅山地上花瓶的一些端倪,這邊的花瓶物證就被偷了,而且時機拿捏的很準,似乎冥冥之中有人在阻止自己做點事”。
一行人匆匆吃完早點後,楊之江舅舅便領着衆人,向村頭的華陽觀走去,
小時候,楊之江經常跟着母親到外婆家來,每次路過華陽觀時,心裡都會感到莫名的緊張和恐懼。但自從讀小學後,膽子開始變大了起來,特别是有一次聽外婆講過“從前有一個師傅在觀裡做木匠時,忘記将一碗紅燒肉拿回去,一年後,當他再次來到觀裡時,發現那碗肉還在,并且一點都沒有馊”的故事後,就引起了他強烈的好奇心,其後,每年學校放假後,都會跑到外婆家來玩,與小夥伴們跑到道觀裡,四處尋覓那碗肉還在不在,有時,在裡面的戲台上,互相追逐打鬧,甚至騎在門前的青螺石上,當着馬來吆喝,不過,每次外婆都會交代他,千萬不要摘觀前白果樹上的果子,也不要撿掉在地上的,否則會手腳潰爛的。
來到了道觀前,楊之江的舅舅指着地上一個六角形的石基,黯然說到:
“那個石雕花瓶就放在這裡,現在隻剩下基座了。前段時間修道觀,将石雕花瓶搬到這裡,半個多月,一直沒事,但沒想到…唉…現在…也不知道公安能不能幫忙追回來,這可是五六百年前的寶貝聖物啊,千萬不要在我們手裡沒了”
高小雙拿出相機,對着地上石基一頓猛拍。範清婉則站在一旁,看了看石基,又看了看四周,一臉的茫然無措。因為在她的印象中,茅山道觀的元符宮似乎也有一座模樣相似的石雕花瓶,隻不過保護措施很到位,整個花瓶用通透的玻璃罩住,并在四周設了一圈警戒圍欄。
吳教授停留了片刻,就轉身向道觀的大門走去,楊之江的舅舅見狀,連忙跟上前去,一邊用手比畫着周圍,一邊熱情介紹到:
“我們村的這個道觀,在鎮江東鄉這一帶是最有名氣的,大概有一千八百多年曆史了。最早是在東漢年間建造的,原名叫仁靜宮,到了宋朝,一個叫宋徽宗的皇帝,不知什麼原因,将它賜名改為華陽觀,後來到了明朝,曾經進行過大修。整個宮觀,當時占地面積有二十八畝,前後共有三進,我們現在站的地方,就是第一進,戲樓的位置,你們看這大門兩邊,還有這裡,一共有三棵白果樹,樹齡至少有350多年了。可惜的是,解放之初,破四舊、後來又是□□,這些全部給毀了,現在隻剩下這個小土戲台,還有那三顆白果樹了,還有中間一進,原來是靈官殿,也早已沒有了,現在整個道觀,隻剩下眼前的這仁靜宮了。”
這時,高小雙見道觀的大殿已呈破敗之狀,前檐闌額脫閃,後檐已有局部塌陷,心裡很不以為然,忽見大門兩旁擺放着一對石墩,形狀十分奇特,便彎腰觀瞻,楊之江的舅舅見狀,連忙上前介紹到:
“這對座石,我們當地人叫青螺石,上面有多層螺旋式刻紋,用手輕輕敲一下,還會發出聲音,所以我們又叫它玉石鼓,這可是我們華陽觀八寶之一。最早的時候,是放着第一進大院門外的,由于大院後來毀掉了,所以才移到這裡。”
範清婉一聽,内心一怔,記得上次那位來單位講座的專家就提過,“安徽蚌埠懷遠縣的卞和洞,相傳是楚人卞和發現玉璞,也就是後來的和氏璧的地方,那洞壁之上刻有“青螺石帳”四個字”,于是連忙低下身體,仔細觀察起來。這才發現,這對青螺石上竟然有細緻的螺旋花紋,共有九圈,從最外向裡旋轉,呈順時針方向,最後歸集到最中間一點。
她深知這種螺旋圖案,實際上是一種古老的黃金螺旋圖案,從數學的角度講,它遵循的是所謂的斐波那契數列,以一種黃金比例的對數向外擴展,從天文學的角度講,意味着是一種黑洞,原點,本源,象征着太陽和天空中蘊含的生長和宇宙能量。在我國古代被視為“裡學”範疇,反映的是自然界中的動态秩序和模式。而在道教中,這一螺旋花紋符号,象征着陰陽交替和自然螺旋力量的相互貫通,就像一座連接粗糙的物質和微妙能量的橋梁,表達對神性、循環、永恒和生命力量的贊頌,它不僅能反映出人的外在意識,更能觸及人的内核靈魂,是一種具有高度靈性的“生命曲線”。由于這種符号十分抽象,具有深不可測的神秘感,讓人仿佛感知到宇宙的轉矩,因此有人将其視為是外星人的遺物。另外,螺旋共有九圈,而九這一數字,在道教思想中為最大數。
而此時的吳影教授,内心更是感到有點震驚,他本以為道教的所謂“十字”理論,隻不過是一種虛言妄想而已,但萬萬沒有想到,卻真實的在這幾十公裡開外的地方應驗了,“這青螺石上的螺旋符号,不正是茅山道觀地上的那十字符遙相呼應的變體嗎?!”。為了進一步證實道家的這一對應理論,他從手提包中,拿出了指南針,對道觀大門的朝向方位進行了一番測量,驚奇地發現大門所對的方向,并不是正南方,而是西南方,這恰好與茅山勉齋道觀的地上箭頭和大門所指的西北方向,互為相向一緻,心中頓時大喜,甚至有點不能自控。
正在這時,高小雙突然大聲念到:“八寶華陽天下聞、三清大教世界尊”,然後又好奇地問起楊之江的舅舅,“八寶,都是些什麼東西?” ,
吳教授的心中又是一驚,“當年宋徽宗賜給茅山道院八寶,但同時又賜給了眼前這道觀八寶,這是何意?”
“這八寶就是,避塵珠、魏法師碑、龍門橋、青螺石、鎮惡牌、牛皮地、青紅劍和大成聖經。”
吳教授聽罷,興奮的心境稍稍回落了一些,覺得這華陽觀的八寶與茅山道觀的八寶,還是沒有可比性的,所賜之物的檔次似乎低了些,但一想起宋徽宗将因茅山的華陽洞而起的原華陽觀之觀名,改賜給眼前的這座小觀,心裡還是感到十分納悶,“用一條看不見摸不着的方位線,将兩個道觀牽連在一起,其中定有不為人所知的秘密”。
“可惜的是,現在觀裡的八寶,就剩下這對青螺石了。不過,之前還有一件寶物,隻不過被移到焦山去了”,楊之江的舅舅十分痛心并惋惜到,
“哦?是什麼?”,範清婉插話到,
“魏法師碑”
“您是說,焦山碑林裡的那塊魏法師碑,原來是你們華陽道觀的?”,吳影教授驚訝到,
“是啊,就是我們華陽觀的。1961年?…不…好像是…62年,對,61年,當時鎮江市的一位領導帶着一幫人下來,用軍用大卡車給拉走的,那時我還小。”
“原來如此”
“您剛才說的第一個寶物,叫什麼避塵珠,聽上去,很有意思,是真有此物,還是..?”,範清婉未講“傳說”二字說出來,深怕得罪了楊之江舅舅。
“真有這個東西,前幾年,中央電視台還專門來采訪過。這個避塵珠,原來一直放在這裡面大殿的屋頂大梁上,形狀有點像…葫蘆。聽老人講,因為有這個寶貝,這大殿裡平時基本上不需要打掃,一年四季,一點灰塵都沒有”
楊之江舅舅一邊激動地說着,一邊手忙腳亂地打開了大殿的門。一進大門,便指着四周,說到:
“你們看,那牆角的地方堆着那麼多雜物,按理說,應該有很多蜘蛛網,可是你們仔細看一下,那雜物上,還有殿内門窗和梁柱上,有沒有蜘蛛網?裡面有沒有很多灰塵”
衆人一看,果真如此。
高小雙擡頭見屋頂梁柱上,并沒有什麼葫蘆狀的東西,便好奇問到:“那避塵珠放在那兒啊?怎麼沒見呢?”
“那避塵珠在魏法師碑被搬走後,沒有多久,就莫名其妙不見了”
楊之江的舅舅見衆人似乎不信,連忙解釋到:
“說出來,你們可能更加不信。那避塵珠不見以後,卻在原來的位置突然冒出了一個印記。你們看,那正中的橫梁柱上,隐隐約約是不是有個怪怪的圖案?”
衆人目光齊聚,确實發現好像有一圖案,看上去有點灰白,勾勒的線條也比較模糊,歲月的滄桑痕迹非常明顯。
“這圖案,看上去象花,但又不像花,象字又不像字的。以前有位專家說,那是個字,叫‘吽’,就是和尚念經的‘唵嘛呢叭咪吽’裡的“吽”,又說什麼‘六字真言一聲吽’,可是這‘吽’,是寺廟和尚念的,是佛教的東西,而我們華陽觀,是茅山道教上清派的,觀裡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吽’這個字的,呵呵呵…這圖案到底是什麼意思,至今沒有人知道。”
範清婉聽後,覺得也有道理,那符号看上去确實不象‘吽’字,所謂的專家解讀,似乎過于牽強附會了。事實上,道教也六字真言,隻不過是“緻虛極,守靜笃”,或道士口中的‘噓、呵、呼、呬、吹、嘻’六字。她皺起眉頭,又細細觀察了一番,忽然感覺這符号有點似曾相識。
吳教授看了一會兒,然後低頭思索了一番,不得其解,但當他擡頭之時,忽見範清婉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似乎已知了答案,于是急忙問到:
“小範,看你樣子,好像了解這個圖案?”
“也不敢說完全了解。在以前的一件案件中,我似乎曾經看到過這個符号”
“能不能給大家說說?不會涉及洩密吧?”
“不會,不會!這…應該是公雞狀圖案”
“公雞?”,高小雙驚訝到,
“這種公雞狀圖案在西方較為常見,大都懸挂在教堂尖頂之上,作為一種風向标。在西方的基督教中,公雞狀的風向标,被視為‘聖彼得的象征’,在天主教裡,有警世與指引之意,象征黎明戰勝黑暗、生命征服死亡。但在我們東方,卻有另一層含義。這實際上是上古時期伏羲文化的圖騰符号。道教中,将公雞列為天地第一生靈,然後依次是狗豬羊牛馬,其後才是人,道教認為,公雞是天宿下凡所化,能通天地,可格鬼神,所謂的‘玉衡星散化為雞’,就是這個意思。大家知道,玉衡星,是北鬥七星中第五顆星,是最亮的一顆星,在古代,被視為皇權的象征,有‘王者正天文之器’之說。在道經中,被稱之為‘丹元廉貞星君’,而公雞則是這顆星的魂魄,因此道教将公雞的晨鳴,視為是陰陽世界的劃分。茅山道士陶弘景,認為公雞有丹學隐語,因此将其視為元神”。
範清婉的一番釋解,令衆人十分驚歎和佩服,吳教授的心裡更是感到欣慰不已,“真是後生可畏,學識雄厚,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這麼說來,這圖案是公雞,是吉祥的意思?”,楊之江的舅舅激動地問到,
“應該是”
其實,另一層含義,範清婉卻隐而未講。
楊之江舅舅聽完範清婉的講述後,頓時精神為之一振,好像打上了雞血一樣,見吳影教授盯着頭頂的橫梁在看,便又眉飛色舞地介紹到:
“以前,這個大殿中,梁柱都是用上等楠木做的,特别是中間的那條橫梁,用的是金絲楠木。殿頂上方,四面通風透亮,牆頂的四周,與殿頂并不相連,整座房頂靠的是這些木柱,而不是靠牆來承重的”。
吳教授發現此道觀的建築确實不多見,屋内空間很大,房頂延伸于牆外,具有明顯的宋代營造樣色特征。更有,主體結構部分,大都用的是木頭,青石柱礎,殿身為八架椽,前後乳袱用四柱,采用的是一種減柱法,一頭在檐柱之上,一頭插入金柱之中,在柱頂上的水平鋪作層上,設計了些許架空,建有幾面空窗,似通還隔,若隐若現,想必利于透光,大有“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之道教寓意。在最上層的梁中間建有三角形的屋架,一端承桁,一端連柱,而四周的額枋,用的則是長條的整木,給人一種宏偉壯觀之氣勢。
“你們看這個位置,原來還建有一個藏經閣”
“藏經閣?”
“是的。當年,我們圌山這裡,臨近大海,是長江的出海口,每天潮起潮落,場景十分壯觀。一些有錢有勢的人,總愛登上閣樓,去觀望江海濤浪,後來就有人将藏經閣,改名為觀海樓了。”
“我小時候也聽人說過。我們這邊的江面,在古代還出現了廣陵潮,波瀾壯闊,氣勢比現在的錢塘江大潮還要壯觀,隻不過,到了唐代晚期,就漸漸消失了,大約存在了上千年”,楊之江在旁插話到,
”是的,唐朝時,那個叫魏征的宰相,還專門來這裡巡視考察,并在觀海樓上觀潮靜修過”,楊之江的舅舅繼續補充到,
“魏征?”,楊之江這還是第一次聽人說過,
“是啊!唐太宗專門派宰相魏征南巡,先去了茅山,後來到了我們這裡的華陽觀,并且還住了好幾年。聽老輩人說,這魏征的車馬隊伍,到了前面的牛鼻子橋後,為了尊重道觀裡的規矩,特地讓車馬繞道附近的仙鶴橋拐進來。這些事情,放在焦山的那塊魏法師碑上都刻着呢!能有假嗎?!”
楊之江一聽,就連忙嗆到:
“舅舅,你說得…嘿嘿嘿…有點不靠譜。雖然我沒有看過那塊石碑,但一聽這碑的名字,叫魏法師碑,就知道是一塊紀念姓魏的和尚所刻的碑,魏征又是什麼人啊,人家是宰相,根本就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完全是張冠李戴,八竿子都打不到的事”。
楊之江舅舅聽外甥這麼一說,似乎也感到有點道理,但沉默了片刻,還是固執地辯解到:
“個個都在說,那碑上有時間有人名,就是唐朝的魏征,你說不是宰相魏征能會是誰?我問你,誰有這麼大的牛皮,能得到唐太宗親自召見?!”
範清婉聽他們舅甥倆在互怼,不敢插話,畢竟自己沒有看過那塊碑,并不知道上面到底是怎麼寫的,故而假裝漠不關心、無動于衷,而站在一旁的吳教授,卻有點不一樣了,他心中又想起“唐太宗将茅山陶弘景的朱陽館改為華陽觀”之事,并且想起他曾看過那塊魏法師碑。雖然沒有認真研讀其中的碑文,但确實如楊之江舅舅所講,碑上有具體的時間和人名。他還依稀記得,碑記中确實提到一個姓魏的法師,俗名叫魏降,字道崇,曾被唐太宗親自召見,後來被派到茅山,最後又被派到這裡,當時這個道觀并不叫華陽觀,而叫仁靜觀。從時間上看,這個魏姓法師生活的年代,确實與宰相魏征都屬于唐太宗時期,并且兩人的籍貫也一樣,都是山東濟甯兖州府人。此時,他的心中忽然冒出了一個疑問“唐太宗遠在長安,為何要派魏法師先去茅山,再到眼前的這華陽觀呢?其目的是什麼?”。
一行人一邊參觀,一邊用手機拍照留影,而高小雙總是趁範清婉不注意時,偷偷将她與楊之江拍到一起。
午飯過後,範清婉本想與衆人一起到楊之江老家華山村去看看,主要是因為吳教授早上提到的“華山畿,梁山伯和祝英台的雛形”這一神奇的古老傳說,但沒想到,吳教授下午卻要去鎮江焦山參加瘗鶴銘水下考古打撈會議,而高小雙收到處裡傳過來的消息,稱那“蔔賣客”在網上又有新的動作,望能盡快回南京,無奈之下,隻好遺憾地開車去了鎮江。楊之江并沒有随行,因為家中此前已作安排,準備迎接範清婉的到來,但沒想到有了變故,故而隻好先回家處理一下。
當範清婉開車将吳教授送到目的地,準備與小雙一起回南京時,這時,接到了楊之江的電話,希望她能在鎮江暫住一晚,明天一早,來鎮江與她會合,一起去焦山看那塊《魏法師碑》。她猶豫了一下,想起剛才吳教授在車上也表達了這一意思,再加之自己确實想親眼看一下那塊碑刻,于是決定讓高小雙先回,高小雙聞言後,頓時詭異地笑了笑,對她作了一個鬼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