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建成後,唐風從空間裡移出一株丹桂和一株金桂栽在庭院内,這兩株桂花樹在空間裡看着不甚高大,但是形态卻很好,移栽到庭院裡才顯現出它倆百年老樹的氣質,無比的端莊優雅、堅韌不屈。恰好又正值八月,桂花飄香的時節,兩棵桂花樹從空間一出來頓時香氣撲鼻,連山下都隐約聞到了桂花香,正如南宋詩人楊萬裡的那首五言絕句——《詠桂》: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不過,即使它們是天上月宮中移來的樹,唐風還是有些擔心它倆才進行了移栽會導緻水土不服,于是特意用稀釋了的靈泉給它們澆了一遍定根水,以保證它們能順利存活。
祠堂兩邊各規劃有一個小院,将來是準備作為族學的,隻是暫時還沒建成。雖說隋唐時代對男女大防并不十分嚴格,但是這個祠堂唐風是要讓它傳承下去的,以後會出現對女子相當嚴苛的朝代,即便都是自家後代,也沒必要贻人口實、授人以柄才是。
何況,在古代男子與女子要學習的重點和技能也不一樣,一般情況下,男子學習的方向都是奔着做官去的,而女子學習的重點永遠是偏重于家庭經營和子女教育,所謂的德言容功、詩詞歌賦固然要學,琴棋書畫也必然要會,刺繡、烹饪、化妝、裁剪以及家中事務的管理等等都要學,還有如馬球、投壺、蹴鞠、騎射等技能在有條件和天賦的情況下也要适當練習。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可以在一起學習,等長大些就要分開來學了,因為女子雖然不考科舉,但是需要學習的内容卻比男子多很多,像刺繡、廚藝這些還費地方,所以規劃女學一邊的小樓是設計的兩層建築,而為了從外觀上看起來對稱,男學的小樓也設計為同樣的高度,隻是,這樣一來小樓裡的空高就顯得有些突兀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唐風找出了幾張極經典的圖紙——建造于明朝永樂年間的公輸堂。它那獨特的藻井、天宮樓閣、室間穿堂的建築風格,繁複而精美的小木作一下就吸引和震撼了負責建造的本家弟子,他們在驚歎其匠心獨運的同時也不禁埋怨道:“這麼美輪美奂的設計應該建在正殿,是祖師爺應該享受的待遇,怎麼這會子想起來用到學社裡,實在是太暴殄天物了!”
唐風有些不好意思的讪笑道:“我平日裡事情太多了,一時沒想起來,雖然你們的主意确實更好,但是你們不是在趕工期嗎?要是真按這個來建造,恐怕也需花個三五年的時間才行吧?而且我就隻有這幾張圖片,沒有建造的圖紙,怎麼修建的我也不會,還得你們自己去摸索,豈不是更費時間?”
弟子們稍有不忿地說道:“時間不是問題,大不了再另外占蔔一個良辰吉日便是,想必祖師爺也絕不會因此而責怪的。”說到“祖師爺”的時候,弟子們還拱手一禮,以表恭敬。最後,唐風和弟子們達成協議,由弟子們想辦法解決男學小樓的空高問題,而公輸堂的相關圖紙和描述則由唐風畫出來(打印出來)給他們,他們自己去找能工巧匠共同參悟後用在自家道觀的主殿上,也算是祖師爺享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