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鍋當然得老爺子全責,白起有什麼錯?邯鄲之戰他都說了不該打,老爺子還要硬上,也怪白起不陰不陽說一句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純純戰國版田豐,還好嬴稷比袁紹靠譜。連李二鳳都說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嬴稷被範雎一忽悠,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他範雎職場厚黑學玩得六六的,能靠着口才從貧寒人士一路混上秦國應侯,白起哪裡玩得過他?咱兩個還是得學學範雎,想搞縱橫捭阖,頭一個是會讨主子歡心留好小命一條。】
成喬正和隊友聊天聊得起勁,陡然門外跑來了個寺人,驚得她立刻關閉了腦内面闆。
“公子,秦王召見。”
怎麼又召見。
她按下心内不快,理了理衣冠,二話沒說便随着寺人走出殿外。
嬴稷卻在練兵場等她。
成喬立即換上笑容,恭謹地擡頭行禮:“成蟜見過王曾父。”
嬴稷卻像有心事,腦海裡一直回味着在鼎上看到的奇怪文字,基本上一溜煙全是對他的批判。
自從稱王之後,底下衆人對他無不是歌功頌德以吹捧為能事,這還是頭一回看見有人竟敢直指他的過錯。
雖然不知是哪兩個人腦袋不嫌少,但他也不得不承認,還真批評到了他的心坎兒上。
雖說那李二鳳的名号他聞所未聞,但他猜測定然是哪位愛品評人物的不知名諸子百家。
聯想到儒家人最愛指點,當世人有什麼風吹草動必要評價兩句,這李二鳳多半是出自稷下學宮哪個儒家師傅的學生。
不過看來世上大多數人都認為此事是他的過失。
範雎雖然有推波助瀾的嫌疑,但嬴稷不愛甩鍋,若非當年範雎所言正好合了他的心意,他也不可能聽信他人的隻言片語。
嬴稷怅然地想着,或許這真是秦武王對他的告誡。
若兄長重生,他會對自己失望嗎?
“成蟜。”他喚了曾孫一聲。
成喬應:“孫兒在。”
嬴稷讓侍從遞給成喬一把木劍,自己也取了一把:“我大秦王孫無不需能文能武,從今日起,寡人欲訓你習練劍術,你可願意?”
這種大好機會她豈會錯過,光學文隻是嘴皮子功夫,要是日後上了戰場,可是真刀實槍和人動武,容不得半點疏失。
想到這兒,她當即點頭道:“孫兒之榮幸。”
嬴稷年紀雖大,但教一個小孩子招式還是不在話下,并且教得也很用心:“奪取敵人武器之時,你可用右手打擊敵人的左手手腕,右臂在他的肘下猛烈上頂,把他的左手從武器上撞開,同時,莫忘了用腳跟去頂敵人的膝蓋。”
他耐心地給曾孫演示,手把手地握住她的細腕和臂肘,成喬依言試驗,然而顧慮嬴稷年老體衰,到底不敢使出全力,動作都收了幾分。
嬴稷看出她的心思,放下木劍,斂袖道:“成蟜怕傷了寡人?”
“回王曾父,成蟜技藝不精,恐有所疏漏。”她垂首承認,“王曾父見諒。”
聞言,他歎口氣:“曾父老喽,若有一日曾父走不動路躺在榻上,成蟜會來看望曾父麼?”
語氣裡裹含時不我待的失望和慨歎。
雖然和他的親情才開啟沒多久,但成喬知道,他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不可否認。
權術可以僞裝,然而從瞳孔中透出的真情是掩蓋不了的。都說長者總是偏愛和自己年輕時相像的小輩,成喬卻不敢這麼想,除了身份上都是庶子,其他可能毫不沾邊。
當然嬴稷的思維就不在她的考慮範圍裡了。
她連忙打斷嬴稷的惆怅,揚起笑臉:“王曾父怎麼能這麼想呢,成蟜願意一直陪着您,那不叫看望,叫始終承歡膝下,務必要讓王曾父一直享受天倫之樂。”
嬴稷牽唇微笑,想起衆兄弟中弓馬最娴熟的兄長武王,不禁歎道:“寡人幼年時常與先王比試,奈何力小争不過,先王亦從未嘲笑,而是将所學傾囊相授。可惜他英年早逝,惜哉惜哉,若他不受小人讒言蠱惑而舉鼎,寡人也能與他常伴。”
成喬正色:“先王雖舉鼎薨逝,但魂魄仍在秦人心中。先王欲試鼎之輕重,并非世人所言一時意氣,乃向周天子宣告,我大秦亦有問鼎中原之能,其震懾之意遠超舉鼎本身。”
話音剛落,嬴稷深深望了她半晌。
這話雖幼稚,但其中氣魄,竟不像能出自一個五歲孩童之口。
莫非,秦國的氣運應在她身上了麼?
他擡眼見練兵場的不遠處,有幾個将軍世家的子弟也在練武,握槍捧刀,還有的在馬上挽弓射靶,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見這廂嬴稷親自登臨,那邊三個少年反應過來,随即跑來行禮。
“小子拜見秦王。”他們齊刷刷彎腰跪在地上,又瞥見秦王身旁不到腰間的小公子,隻是不認得是哪位,于是籠統稱呼道,“見過公子。”
成喬借着日光看去,來人無不是豐神俊朗,發紮偏髻,露出袖外的肌肉線條流暢又有力,站在面前時擋住了一大片視線。
“成蟜,這三位乃蒙恬,王離,楊端和,都是我大秦少年俊傑,未來棟梁。”嬴稷見她好奇雙眼,大袖一揮介紹。
都是将三代。雖然秦國講究以軍功獲取爵位,但世代為将的家族資源天生優厚,也更受君王青睐,本就沒有絕對的同一起跑線可言。
原來是傳聞中世子金尊玉貴的小兒子公子成蟜。三個人恍然大悟,朝她拱手彎腰。
嬴稷道:“寡人正訓練成蟜習劍,不知汝三位何人願意自告奮勇陪同練習?”
可以三個一起來麼。成喬在心裡嘀咕,感情就要從小培養,陪練嘛,當然不嫌多。
但這三人顯然不這麼想,陪一個比自己小這麼多的弟弟練武,雖說能得秦王關注和歡心,可他們身為名門望族,也不在乎靠走後門近水樓台先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