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海森走到門口,拿起放在玄關櫃上的精裝書,金色的線條在深綠的封面上勾勒出聖樹輪廓,他翻開書頁,取出夾在最後一頁處的金屬書簽,随口念出上面的文字:“或許散落在世間的月塵終會如朝露般消逝——”
“《遐葉論經·卷三》。”含章簡短答到,頓了頓,又循着他們過去的習慣接上了後半句,“……但那些留存在記憶中的東西,所有的美夢與思念,卻如同珍珠一般,縱然被風沙千般磨砺,終究也不會改變它潔淨的本色。”
“看完了就該還我。”書的主人把書收進腰包,又打開門,“明天見。”
在暖黃的燈光與細密的雨聲包圍中,門被輕輕關上。
“明天見。”
含章熄滅了客廳的燈,夜色中所有事物都隻剩下模糊的輪廓,也藏起了自眼瞳深處浮起的情緒。
他閉上眼睛,墜入意識之海。
平滑如鏡的海面倒映着璀璨的繁星,也藏着不為人知的秘密——被玻璃穹頂籠罩的圖書館裡排列着如山峰般高聳的巨大書架,各類文獻書籍被分成二十二個基本大類循序陳設其中。
哲學、社科、法律、經濟、文化、語言……
究竟是記憶還是投影已不重要,但從讀完第一本書起,這座神秘的圖書館就浮出海面,沉默地陪伴着他。
年幼時書架上的大部分書籍都無法被取下閱讀,随着年歲的增長和對世界的理解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權限被開放,截止目前除了被标記為物理、化學、生物等類别還有絕大部分無法翻閱,其餘館藏均已向他敞開。
封面繪着鎏金聖樹的書籍在手心中勾勒成形,被輕輕安放在曆史地理-須彌曆史書架第三排。
《遐葉論經》,古須彌學者撰寫的行傳,記述了大慈樹王于災厄之年的行迹。
所有被完整閱讀過的書籍,都會收錄進入圖書館。
人類在勞動和生活中産生了語言,為記錄和傳播語言産生了文字,文字記錄一切,也将另一個與提瓦特迥異的世界展現在他眼前。
而在圖書館的最深處——
岩石是最為古老的文字載體,取材容易,傳世久遠,在紙張普及的今日,仍是永志記憶的最佳載體。方正巨大的石塊上深深镌刻着回紋印記,最為純粹的岩元素力流轉其中,璨如烈陽,熠熠生輝。
神明所留下的擔保,正是他存活于世的根基。
畸零之人久久凝視着岩印,即使關于過去的記憶盡數被抹去,但在這座圖書館裡,曾閱讀過的書籍、曾締結下的約定都在提醒着他。
終有一日,他将面臨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