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衙主廳耳房。
聶清豐正在案前,默讀着一封密信,一會兒,他起身,舉着信紙,放在蠟燭上的火苗上點燃了後,扔到了案下的銅盆裡。
那張紙很快燒成灰燼。
聶清豐回了縣衙後,便開始秘密查探調任到此的新縣丞。
新縣丞姓馮名丘,在聶清豐回來之前,縣衙裡的人都稱呼他為馮大人,乃是因為朝廷遲遲不調任新縣令,是以,人們都認為,馮縣丞以後前途無量,說不定會就任澧縣縣令。
所以,縣衙衆人不稱呼他為馮縣丞,而是馮大人。
馮丘在縣衙中人緣挺好,上下沒有一人說他壞話,無不是稱贊他能幹,和善。
聶清豐派人暗中調查,得知馮丘之所以如此草草結案,其中不乏有聶家人的幹預,那時候,蘇羅代管聶家事務,聶千睢重病不起,聶家宗族衆人早有不滿,尤其是聶清豐的叔公聶均晔,他更是重金賄賂馮丘,不必多審,直接定了蘇羅的罪。
馮丘看着為人正氣,實則是表裡不一,做事缜密,幾乎不露破綻,想來是個處事圓滑的人。
本來聶清豐派去的人,起初并未調查出他有什麼問題,馮丘也沒想到事情壞在了聶均晔這裡,聶均晔見聶清豐歸來,得知就算蘇羅不在了,他也撈不到聶家的好處,便心疼送出去的銀子。
聶均晔便親自去縣衙找了馮丘,威逼他歸還自己行賄的錢财,不退的話就将此事鬧大,反正聶清豐回來了,此事鬧大了,馮丘這官别想做了,聶清豐看自己是他叔公的份兒上,總不至于将他關到大牢裡。
馮丘隻得雙手将錢财奉還,而聶清豐無意間撞見了聶均晔滿臉得意,大搖大擺地從縣衙裡走出去,一問,得知他竟然去見了馮縣丞,仔細一查便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本來若是聶均晔不上門讨要錢财,或是馮丘不歸還錢财,那他還能以行賄罪光明正大地調查馮丘,現在,聶均晔已拿回賄賂的錢财,要想定他收受賄賂罪,還缺了實證,就算聶均晔願意做人證,指認他,最多也是罷免他的官。
更何況,馮丘不止與蘇羅一案有關聯,還牽扯到了大興國奸細一事之中,隻能再繼續秘密調查他,現在也不能為蘇羅翻案,以免打草驚蛇,讓馮丘更加謹慎,不敢有所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