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青柯一夢(探案) > 第81章 血衣之謎

第81章 血衣之謎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浮生也緩過勁來,懷疑的問:“會、會不會是記錯了位置?”

“你是不是先給人證錄了一遍口供?後來謝甯……謝府丞帶着我和我爹不是又聽了一遍嗎?你當時在場,兩遍口供是否一緻?”

“是一緻啊,張海邦兩回都說自己剛……對呀,他還強調過一次,說跨過月拱門就看到了二公子。這不可能!榕樹擋住,他根本不可能看見!白天都看不見的角度,晚上更不可能!”浮生激動不已,猛一拍手,“他在說謊!”

沒錯,此處正是視線盲點。

那麼,在未看到二公子的情況下,張海邦不可能知道發生了什麼。他說他當時正在找孟秋堂,就應該邊走邊高呼,至少不會刻意放輕腳步聲。二公子聽到動靜,就應該轉過身來。

可是張海邦口供卻是相反的。他是看清二公子持刀有血後,才大叫,二公子這時才轉身。這根本不合理。

念及此處,昨晚沒有意識到的另一蹊跷之處也在腦海中蹦現,我脫口即出:“還有,張海邦口供說一進來就見二公子渾身是血。可昨晚你我都見到,二公子胸前血迹布滿不假,背後可沒有血啊。他一進來,怎麼可能看到血迹?張海邦口供明顯矛盾。”

我一字一句的說着,周邊衙差連連點頭。直到最後,韓桂嚷嚷道:“他分明就是在撒謊!卑職這去抓他!”

我搖了搖頭。的确,從這些角度分析,張海邦此人定有問題。但據此想要鎖定他的嫌疑,還遠遠不夠。

“請來,别用‘抓’。”我叮囑韓桂,“他畢竟也是官宦弟子,得罪不起。恭敬一些,或也能令他放松警惕,再發現一些馬腳。”

韓桂鄭重其事的點頭,又憨厚一笑:“王小姐真厲害!可惜我朝沒有女捕快,否則你肯定是佼佼者!”

誇贊我收下了,但離破案還早着呢,現在可不是自得的時候。

等韓桂走後,我又将目光對準了東邊的屋子:“這些房間,都翻查了嗎?”

“西邊都查了,原來是老師的廂房,書院翻修後大多搬到前面,唯有兩個老師還在此居住。但東邊這一排……昨晚院長請大人留下說話,耽擱了去孟府的時間,就是因藏書閣内書籍珍貴古舊,平時也隻允許老師翻閱,這半年來都沒人進入過了。院長希望我們别搜查破壞。”

“你們大人答應了?”

“答應了呀。”

我噎了一下,還是不甘心:“那,浮生,你去守着門,前後都派人守着,别讓師生進來。院長說别搜查破壞,又沒說不能進去瞧瞧。走走,推門看看!”

“啊?這……可大人要是……”

“沒事,咱們悄悄地,别被發現不就行了。”

浮生搔搔頭,忽又嘿嘿一笑:“也對,是沒事,有王小姐安排,大人不會說什麼的。”

旁邊幾個衙差都傻笑起來。

心口湧上酸楚與不安,我唯有強壓下。

這就使得我推開門前還不忘深呼吸調整心态,結果嗆了一鼻子灰。

原來院長所言半年無人出入并非誇大,在陽光穿透下,屋中空氣裡、地面上、擺設上都罩着薄薄一層灰,顆粒都能看到。

屋子中間排排書架上陳列着很多書籍,有的擺放齊整,有的被抽出後随意擱在架子上。但上面也都浮着灰,能看出很久沒有人翻動了。

一連走了幾間屋子,都是一模一樣的場景,讓人垂頭喪氣。然而,當我推開第六間屋門時,情況明顯有了變化——地面上淩亂踩踏的痕迹,相互重疊,相互摩擦。

這是有人進入并在屋子裡走來走去的痕迹啊!

我和浮生對視一眼,都感覺眼前一亮。可查找之下,書架上、擺設中,灰塵依舊,還是沒什麼異常。

難道隻是有人進來?與案件無關?

恰在灰心時,浮生不慎撞掉了書架邊邊擱着的一本書,灰塵一下子揚了起來。他被嗆得連聲咳嗽,慌忙撿起書擱回架子,卻在下一秒驚呼出聲:“血!有血迹!”

我吓一跳,忙探頭一瞧,是本《左氏春秋》。書名埋在薄薄一層灰中,但封皮明顯有幾個手指印,和浮生撿起它時小心翼翼的兩個手指印對比鮮明。

翻過來,暗藍色的書皮上竟還有個墨紅色的血指印。

浮生伸手比劃了一下,那指印偏大,似乎是一個男人的大拇指,結合其他指印,應該是右手。

令人矚目的是,血指印上有一條淡淡的線條,豎着貫穿指印。是這個人的手指頭有個線條狀的胎記?或者是曾經受傷,而形成的傷疤?

觀屋子與書本痕迹,這血迹應當是新的。半年無人進入的屋中怎麼會有血指印?莫非真與昨晚的案子有關?

其實,案件查到現在,有一點一直說不通。

昨晚書院後門有人值守,前院全是師生,真兇捅了孟秋堂十九刀,身上肯定布滿血迹。可除了二公子,在任何人身上都沒有發現。

難道說,昨夜有人在這裡換下了血衣?

譬如,所謂的目擊者,張海邦?

他殺人後到這間屋子更衣,慌亂間不慎碰下書本,用染着血的手撿起來擱回去,故而留下痕迹。更衣之後,他正巧看到二公子撿起刀子的背影,于是生出嫁禍一計。因事先無準備,他并沒有意識到他口供中的位置纰漏。

果然是賊喊捉賊!

等一下,等一下,我雖然想的興奮,但很快就發現了bug——

我們并沒有找到血衣。

假如張海邦殺人後從容更衣離開,還能将血衣銷毀,那就不應該有嫁禍之事。畢竟殺完人留在現場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會不會是他離開後看到二公子進了這院子,心虛的跟進來?不,那樣他就不會忽略視線死角的問題了。

也即,如果他是真兇,行兇和二公子進院子,應該就是前後腳的關系。他根本沒有時間銷毀血衣。他目睹二公子摔倒、撿刀子,也一定是身在院中才能看到的。

可是,血衣哪去了?

我越想越頭疼,竟還發現另一處矛盾點——張海邦的手上也根本沒有血迹!

按照緊随他之後進來的目擊者所言,張海邦大叫後,他們幾人剛好就在第四進院子,立馬就沖來了。而二公子口供中,也沒有提及張海邦有時間洗手。

我無精打采的出了屋子,坐在廊下發呆。

想錯了,想錯了。

難道張海邦不是兇手?那他為什麼口供有假?又是怎知十九刀的事?這本書上的血迹和昨晚的謀殺案有關嗎?兇手在哪裡換下了血衣?為什麼四下都沒有找到?

在無數個問題中,我漸漸意識到,血衣消失之謎,恐怕才是這個案件的關鍵。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