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沒有問我嘛。”
我在廚房的水槽邊用洗潔精搓衣服上的油點,丁辰換上了睡衣抱着海豹玩偶躺在床上對我說。
“你什麼時候跑到布蘭森上班了?”我扭頭看她一眼,她已經丢掉了玩偶,開始做仰卧起坐。
“我記得之前和你說過吧,一年前。”
她或許說過,但那時我恐怕連布蘭森這三個字都沒聽過。
搓了三遍,才搓掉頑固的油點,水蜜桃的香氣混合着油膩的飯味令人作嘔。我洗了手,把衣服塞進竈台下的洗衣機。
這寸土寸金的出租屋把所有東西都安在一起,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但留給人的生活空間也沒剩多少。
洗衣服的同時,我趴在床上看葉丹青的訪談。
訪談時間很長,大概一個半小時。這檔節目的受訪嘉賓無法提前知曉問題,攝影機捕捉他們最真實的反應,有些名人就是因為上了這檔節目而把自己搞得聲名狼藉。
節目的創辦者是一個曾經的八卦新聞主持人,毀譽參半,以犀利著稱,但他的犀利常常升級為冒犯,在網絡上引起不小的争議。這年頭,争議就是流量,就是金錢。
訪談應該是上周一二錄制的,那兩天葉丹青忙得半夜才回家。幾天不見,再看到她的臉時,我竟覺得陌生,好像我們從來就不認識。
不知是不是為了應對難纏的主持人,葉丹青整體的妝容淡雅柔和,但眉鋒銳利十足,一看便知綿裡藏針。
從評論得知,她身上是某奢侈品牌最新一季的時裝,全球有且僅有一套,此前沒有人穿過。那條裙子風格優雅,但葉丹青将領口進行了一些裁剪,露出了一段鎖骨。
鎖骨上墜着一條華麗的項鍊,比例完美的水滴形綠寶石點綴在一圈圈鑽石中央,那是璀璨的星屑拱着一隻碧綠的眼睛。
主持人:非常感謝葉總能接受我們的采訪,請您和我們的觀衆打聲招呼。
葉丹青:大家好,我是葉丹青。
主持人:您這麼簡單的介紹自己,是默認觀衆朋友們都知道您是誰嗎?
葉丹青:既然是貴節目邀請的我,那麼這個任務應當由你們來完成,不是嗎?
主持人:葉總說得對,接下來我就先為大家介紹一下……
這場訪談明顯就是沖着話題度去的,葉丹青為什麼會接受這樣的邀約呢?是想回應大衆對她的質疑嗎?
葉丹青确有不少追随者,但看不上她的人也不在少數。無論她能力如何,相比公司總裁,他們認為她隻是一個網紅。
不知道葉丹青本人會不會覺得冤枉,她在社交媒體上的曝光率其實并不高,而她本人甚至連微博都沒有。她之所以這麼受關注,多半還是因為離奇複雜的身世。
我這麼想的時候,主持人似乎和我心有靈犀,隻聽他問葉丹青:請問葉總,您如今的成功是否取決于您的身世?
葉丹青:可以問得詳細一點嗎?
主持人:您十二歲也就是2003年的時候,雙親都死于意外。他們過世後沒多久,您就被英國珠寶大亨維克托·布蘭森收養。能否給我們透露一下,當初為什麼是您而不是别人被收養?您獨特的品質是什麼?還是說這後面有什麼……呃……大家意想不到的隐情呢?
他用詞隐晦,但意思直白,這也是長久以來圍繞在葉丹青身上的未解之謎之一。
當年的新聞很多人還有印象,某市一個化工廠爆炸,葉丹青的父親在爆炸中喪生。記者趕赴現場拍下了熊熊燃燒的工廠,但畫面正中央、工廠門前,是一個哭泣的小女孩,她紮着兩根辮子,哭得梨花帶雨。
那張照片獲得了當年攝影界和新聞界的重磅獎項,照片裡的小女孩就是十二歲的葉丹青。
如果她不是那麼漂亮、不是那麼悲傷、不是那麼令人憐憫,恐怕這條新聞也不會成為當時所有報紙的頭版頭條。
報道稱,數月前葉丹青的母親因車禍去世,而化工廠爆炸又帶走了她的父親,短短幾個月她就成了父母雙亡的孤兒。
記者采訪了學校的老師,老師稱葉丹青暫住在她家,但由于沒有願意收養她的親戚,次月,葉丹青将被送進福利院。
新聞一出,所以人都可憐這個被命運捉弄的女孩,甚至還有名人揚言要收養她。
但新聞在第二天就變成了舊聞。很快,除了一些捐款的好心人外,葉丹青的情況再也無人問津,直到第二年,英國人維克托·布蘭森宣布收養她。
布蘭森本人當年在媒體上的說法是,他看到了葉丹青的照片很受觸動,況且他和夫人一直希望收養一個亞洲孩子。
這自然是官方說法,小道消息可就沒這麼友好了,說什麼的都有,最常見的說法是老牛吃嫩草的老把戲。
更有甚者瞎編了幾篇報道,講述布蘭森如何派人把葉丹青叫到自己的房間,兩人在房間待了一整晚,第二天布蘭森就決定收養葉丹青……
諸如此類的報道還有很多,像寫小說一樣給一個十二歲的女孩編排人生。
令人不解的是這種小報很多人信,相比接受一個簡單的事實,還是桃色故事更生猛刺激、博人眼球。這個簡單的事實就是,布蘭森借此舉提高知名度,成功打入了國内市場。
幾年前葉丹青剛回國時,此類流言依然甚嚣塵上,她打了幾通官司,卻被人說心虛。想不到這個主持人居然還揪着這個問題不放。
葉丹青沒有惱怒,她依舊從容,反問:你們希望聽到什麼隐情?
主持人:這……是您被收養,除了您還有誰能知道呢?
葉丹青笑了:我看不止我知道,網上很多人都說得天花亂墜,何必來問我?
主持人低頭整理了一下稿子,拿出正義使者的語氣,說大家想知道真相。葉丹青的聲音有些苦澀,她說你确定有人關心真相嗎?
主持人:我相信我們的觀衆都是敬畏真相的人。
葉丹青:您真幽默。
主持人:您對真相避而不談,是否因為它說出來會構成一樁醜聞?
主持人說得大義凜然,有種為民除害的氣勢,然而他的表情明明就在期待那個所謂的醜聞為自己的節目增加話題度。
葉丹青的臉上隻有見怪不怪的哂笑,她回答:聽你的語氣十分肯定,想來已經掌握了不少證據。不如今天公布一下,讓我這個當事人也聽一聽,如果我也認可,就交給英國的警方,讓他們來判斷。
主持人:您說笑了,我沒有證據。
葉丹青:那你的問題是出于……捕風捉影?這與你口中的真相不是自相矛盾嗎?
主持人:您知道的,謠言都是空穴來風。
葉丹青:我隻知道謠言止于智者。
隻聽了開頭的幾個問題,我就替葉丹青感到不安。丁辰勸我不必庸人自擾,葉丹青要是連這些問題都應付不來,早就被競争對手生吞活剝了。
主持人又提了幾個無聊的問題,葉丹青也都一一作答。等主持人終于結束這個話題,訪談已經過去三分之一。洗衣機恰好停了,我按下暫停,把衣服晾起來才繼續觀看。
主持人:2019年,您回國接手布蘭森集團亞洲分公司,短短兩年營收就翻了一番。但2021年您離開公司獨自創立了如夢令珠寶,去年您卻又轉讓了如夢令,重回布蘭森,這是為什麼?
葉丹青:你可以簡單理解為……跳槽。
主持人:就在今年二月,如夢令宣布破産,傳說這件事背後是您在運作。
葉丹青:我身上的傳聞可真不少,公司破産在商業上是常見現象。
主持人:這麼說您是默認了。
葉丹青:如夢令是我一手創立的品牌,就算我不再領導它了,它的興衰榮辱想必多少都與我相關。
主持人:您這是過河拆橋嗎?
葉丹青:在商言商,我隻看重利益。怎樣能讓利益最大化,我就怎麼做。
這件事我也有所耳聞,網上盛傳葉丹青賣出自己創立的品牌後,又将其趕盡殺絕,把它搞到破産,起因是如夢令挖走了布蘭森的代言人。
商業競争我不太了解,但我知道最近這幾次未遂的綁架或許就與此事有關。不過這僅僅是我的推測,其中的水深到什麼程度,居然能讓對方想出綁架這種下下策,不是我能想象的。
這樣看來,葉丹青的确搞黃了自己創立的公司。我不懂她怎麼能下得去手,就算讓我删掉過去寫的小說我都狠不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