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之所以警方能鎖定這數起案件均是出自一人之手的連環殺人案的原因有兩點:
一死者的口中都會殘留一股詭異的玫瑰花香。而之所以會有玫瑰花香,是因為兇手在該種毒藥中摻雜了玫瑰花味的食用香料。
二則是該起連環殺人案中有一名幸存者,他服用的劑量不多加上就醫及時勉強活了下來,但也隻是勉強撿回一條命。毒藥摧毀了他中樞系統神經,導緻他下半生都隻能坐在輪椅上。
他描述了當時的症狀後,警察和法醫又幾番調查,最終判斷他應該是服用了某種不知名的毒藥,才導緻了這一切。
據幸存者描述,他吃下毒藥,仿佛感覺自己置身于火場一樣,眼前看到了跳動的紅色的火焰,然後他感覺到特别的熱,便開始動手脫自己的衣服,再之後他便喪失了意識,等醒過來人就已經在醫院了。
因此媒體也管這起連環殺人案叫做火玫瑰連環殺人案。
兇手會這麼做的原因自然是挑釁、戲弄警方。他對自己制作的毒藥有着絕對的信心,知道警方檢測不出來這是投毒殺人案,但他又把答案大搖大擺的擺在表面上,知道警方抓不住他。
松田陣平和萩原研二并沒有負責該起案件。但他們也清楚當時警視廳的壓力有多大。
不過最終警方也沒能将兇手捉拿歸案,在連續毒殺了七人後,兇手便消聲滅迹。
沒有人能肯定這次會不會是之前那名兇手卷土歸來。
不過松田陣平認為該起案件的兇手與之前不是一人自然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兇手選擇的下手對象不同。
前一起案件的被害者年齡均在15-20歲中間,而這次的受害者是年過60歲,其次上一案的兇手有自己的儀式感,他選擇的投毒地點不是在人流量巨大的步行街,就是在裝修豪華的高檔餐廳,而本案的案發地點位于一條陰暗潮濕的狹窄小巷口,二者落差之龐大,讓松田陣平斷定兩起案件的兇手絕不是同一人。
但如果是模仿犯作案,他是怎麼搞到毒藥的。
難道是通過網絡?
警方雖然也一直盯着暗網以及推特等平台上的毒藥交易,但并沒有發現絲毫端倪。對方掌握了繞過警方監控的手段也并非是天方夜譚。
但松田陣平總感覺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在休息的時候,同事還是按奈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再次湊了過來。
“松田警部,”同事這次換了一個說法,“剛才來找你的那個人,你們兩人是怎麼遇上的啊。”
同事還記得上次在快餐店裡看到兩人一起肩并肩離開,心裡更加癢。
松田陣平随意道:“我前兩天路邊撿到的。”
同事:?
他本來還想追問,但松田陣平已經拿着煙盒走開了。
同事得到了一個不上不下的回答,感覺心裡百爪撓心般好奇。
這是撿什麼貓貓狗狗嗎,說得這麼随意。不過既然才沒認識幾天,估計也不太熟吧。
霜月雪枝來到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