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妃的罪名,加上她身邊的宮女,算是有些證據。肖淇天的罪名,卻不知給那個死人定罪的證據是從何處得來的了。總之,皇帝履行承諾,給了天下人一個交代,這兩件案子便是辦得漂亮。
陳通這個被判了死刑的活人,便隻需安心等待下月的十四了。
此次風波終了,肖淇天的大明右将軍之位空缺,文耀皇帝此次沒再任用寒門出身的年輕人,而是提拔了軍中的中年人。
十九皇子喬時鋒,皇後本想過繼來,但文耀皇帝卻拒絕了,并把喬時鋒過繼給了德妃。梅妃之死雖不是德妃害的,卻不知在八歲的孩童眼中,能不能辨明是非了。皇帝,到底是沒讓德妃好過。
兩年後。
聖曆6051年6月21,寅年。
堯國戰神連穼大敗晵與淨川兩國,大堯西北至西南地區的臨肅省、埠西省、脊山省終于止戈,堯國邊境迎來了安甯時日。
大将軍連穼時年二十一歲,自其被封大将軍至今已三年有餘,民間為大将軍呐喊之聲很多,但朝野上下不服之聲也未消絕。
連穼的大将軍之位也是在邊境受封的,自被皇帝任命以來,從未去過京師,一直在埠西省和脊山省抵抗晵國和淨川國的進攻。如今邊境止戈,連穼終于可來京師,傳言,此次來京,文耀皇帝會親封他,以示重視。
但在此之前,連穼有一件事必須做。
鴻渺星球上的人類世界,流内和流外都是官,做官途徑有十一種:對國有重大貢獻、科舉、幕僚考試、文吏考試、仵作考試、蔭叙、舉薦、前朝舊官僚、征辟、自薦、軍功。
沒有捐納制。
且文武官地位平等。
在作戰中,通常不能派文官監督,即使派了也隻有彙報作用,并無幹預的權利。
在朝堂上,當事件落定後,文武雙方不得對對方的行為做出馬後炮式的批判,但在事件落定前可以大膽提出意見和建議。
當緻仕後,文武官享有同等榮譽,即使是無品的軍士也是同樣受人尊重。
這是由于,低位的軍士,那是付出了艱辛的,理當給予尊重;而高位的軍士,除了付出艱辛有軍功在身外,更是在武科舉中取得了身份。
科舉一事,分文科舉和武科舉,兩科有同樣的難度。取得功名後社會地位會提高,但目的和出路并非隻有做官。
科舉參加者的年齡從十四到八十的都有,其中以二十三歲始參加的最多。科舉童試,即科舉資格考試每年舉行;科舉正試每三年一次。
【參加正試科試還需要資格:
一.東右學校積分數值20以上的學子可參加科舉正試。
二.在學序或學校畢業大考中取得特優或優秀畢業證書的學子可參加科舉正試。
三.由官員或有名人士保舉的可參加科舉正試。
四.在科舉資格考試即童試中通過最後的院試,獲得“生員”身份的,即秀才可參加科舉正試。】
若選擇第四條路,也就是需要參加科舉資格考,即童試,包含縣試、府試、院試,最終取得生員身份,而後才能參加正試。這最快也需要花費兩年多才能走到最後一步殿試。因此,如孟倚故這種走第四條路,十八歲高中狀元的,是百年一遇的天才。
在堯國,隻有一甲進士,也就是三鼎甲是必定都能做品官的,二甲進士能夠做品官的最多有七成,三甲進士能做品官的最多有五成。
且這些還需要時間和機遇。因此,進士和舉人還可以通過其它途徑,比如從最基層的流外官做起,受到上級賞識,若是能力和氣運好,也能一步步升為品官。
需要注意的是,經過商的人,可以參加科舉取得身份,但終生不能為官。——當然,開國之臣不受此限制。
科舉取得身份後,除了為官之外,還可以憑借自己的功名到各大集團投報,若是通過面試了,則能得到一份不錯的工作。
科舉在這個世界,更像是一個優秀的畢業人想要獲得更大榮譽的一個途徑,當然也是進入官場的一個途徑。
所謂“集團”,比如一些在各地都有分店的商鋪,便有自己獨立的生産線等一系列設備和人員的配套,這種基本都是有集團在背後的,鋪子隻是百姓最容易接觸到某集團的地方。比如孟淮妴的所有産業都隸屬于集團重刹樓。
對掌舵人的稱呼通常是根據全名,如重刹樓的是“樓主”,若是重刹閣,那便是“閣主”。集團的掌舵人,也可直接稱“舵主”;其子女若是被指定為繼承人,則稱為“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