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寒一馬當先往前走,李賢東和王氏對視一眼,連忙擡腳跟上。
剛進去,便看見一家早點鋪子,李小寒摸摸肚子,早上那雜糧餅子早消化掉了,“爹,娘,趕了一早上的路,我們也餓了,吃一碗面條,待會還得趕路回去呢,别餓壞了身子。”
王氏就沒來過幾次城裡,之前一心隻想着三七,現在三七賣出去了,正渾身不安着呢,如何敢想在城裡吃飯。
而李賢東雖說來城裡來得多了,但是都是來城裡賣草鞋幹苦力的,為了省錢,自然不會在城裡吃食,都是從家裡拿兩個雜糧餅子當一頓飯食。
一時之間,夫妻二人無人出聲,竟然都不敢想他們居然還敢在城裡吃飯,而李小寒,已經先邁步跨入食鋪。
這是一個主賣面食的鋪子,一口大鍋濃湯翻滾,香氣四溢,旁邊竈台上疊着幾層蒸籠,蒸籠上微黃的饅頭笑開了口。
不過許是早飯時間已過,午飯時間未到,鋪子裡的食客不多,店小二很快迎上來:“姑娘,幾位啊?來,這邊坐,要吃點什麼?”
李小寒順着店小二的指引在旁落座,娴熟問道:“三位,你們這有什麼吃的?”
“有素面一碗四文,肉醬面六文,饅頭一個兩文,肉包子一個四文。咱家的肉醬面可是一絕,姑娘要不要嘗嘗?”
“那就來三碗肉醬面吧,再上三個饅頭。”李小寒說完,才轉頭跟李父李母低聲說道:“爹、娘,咱們分家了,以後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以前沒吃好,咱們可不能餓壞了身子,吃藥可不少錢呢。”
李小寒說的是實話,雖然李家在平山村是中上人家,但是李家有人讀書,花錢的地方就多了。
而且李家兩老的偏心,家裡的重活累活全安排在大房頭上,要不是李才榮快要到十四了,還沒有考上童生第一場,估計也不會放李賢東和王氏兩個壯勞力走。
因此李賢東和王氏的身體其實虧欠得厲害,李小寒懷疑兩人生不出孩子估摸着也有這個原因。
李小寒自己也長的瘦瘦巴巴的,十三歲了還沒有前世那些十歲的小朋友長得高壯。
所以,全家人都應該好好吃飽,養好身體,畢竟身體才是所有的基礎。
而且,李小寒沒有說的是,除了吃飽之外,李小寒還有意觀察一下這個世界的飲食水平,要種田不行的話,擺個小吃攤是不是也可以?
剛剛進城的時候她可看見了,那些推車進來的,有幾家帶着廚具,應該就是進城裡擺吃食攤子的。
她前世獨居多年,做飯煮菜也還行,大不了再推脫說一句親祖母顯靈教導。
生活不易,需要多才多藝啊。
李賢東和王氏被李小寒說的一愣一愣的,忙不疊的點頭。一聽這個價錢,心痛是特别心痛的,但是又不敢說出口。
而且,剛剛賣三七的錢,還滾燙燙的在李賢東懷裡呢,這想想又帶着幾分興奮。
錢是人的膽,這句話從古到今,是沒有錯的。
李賢東和王氏沒有反對,李小寒便安坐下來,觀察周邊的環境。
她這幅從容鎮定的姿态,引得王氏一直偷看,“娃她爹,咱們小寒跟咱們不一樣,真好。”
王氏細細聲說,不知道怎麼形容,反正她就覺得女兒,好像在墳前被婆婆托夢之後,女兒就好像越來越好看了。
以前李小寒也大膽,小小人兒頗有想法,卻不像現在這樣,反正就是好。
“像咱娘,氣派。”李賢東也低聲說,羅氏去世的時候,李賢東已經七歲記事了,“咱娘以前是大戶人家出身,逃難到咱們平山村來,才嫁給咱爹的。”
“怪不得婆婆托夢給小寒,不托給咱兩,原來如此。”二人為李小寒的轉變找到了理由,更安心了。
不一會,熱騰騰的湯面端上來了。
李小寒拿起筷子,先夾一點肉醬,李家養豬,李小寒知道這個朝代已經有閹豬的手法,因此豬肉的騷味并不重,但是,這肉醬肥嫩剛好,醬香濃郁,怪不得店小二敢說是一絕;面條勁道,看來揉面的師父手藝老道;不過湯底略顯淡,估計是價格在這,沒辦法下大肉熬濃湯……
而這邊,李賢東和王氏已經吃得擡不起頭了,他們何時吃過這麼好吃的面條。
這府城,就是不一樣。
三人吃完,李賢東拿出來錢了結賬。
“爹,别心痛,這錢都花在咱們身上,不虧。”李小寒安慰付款時一臉肉疼的李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