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比如有人嘴角上方有一顆大痣,這特征肯定也會記錄下來。
至于楊秋三叔沒了左胳膊這種情況,這個特征更是會被記錄下來。
在這樣嚴謹的戶口信息登記中,想作假,不可能。
等到每家每戶的人員信息登記完成之後,接着每一戶的财産狀況也會要求詳細登記下來。
對于富人來說,他們家有多少奴婢,多少田地,家裡有多少牛車馬車,有多少鐵制農具等,隻要是值得起錢的,這些都算錢。
清查每家每戶的财産是為了做什麼呢?也是為了交稅,在漢代叫戶賦,簡單來說就是資産稅,
如果你家财産價值一萬錢,那每年就要交稅127錢。
不過你以為戶賦隻針對富人嗎?不,每家農戶也有資産稅。
但農民那麼窮,也叫有家資?
不不不,你家房子價值多少錢,織布機價值多少錢,家裡的陶罐,養的家禽豬狗雞鴨,甚至殘忍一點,你家有多少件衣服鞋子柴火,這都可以算錢。
這在漢朝每種東西的價錢都是有固定底價的,然後統計完成之後禀報給官吏。
當然,這種事情自然不會每家每戶核查,那工作量太大了。
所以不能得罪裡正,因為你得罪了他,他反口就說你隐瞞家資,那不就完了?
而經曆了這樣一番家産統計,再之後看着胥吏開始征收田賦口賦算賦,楊秋直接麻了。
她家目前三口人,阿娘肚子裡那個還沒有生下來,不算。
按照漢律,口稅23錢,所以楊秋人頭稅有23錢。
楊東和張晚是成年人,所以交的是算賦,一個人是120錢,兩個人就是240錢。
所以楊秋家人頭稅需要263錢。
當然,這一年到頭的稅賦還不隻是如此,按照漢律,他們家的戶稅也得交。
在官吏那裡,她家家産算貧窮的,所以一年戶賦32錢。
但這還沒有完,因為狗日的漢家天子不做人,原本田租是交糧食的。但是漢桓帝的時候要求每畝地加賦10錢,漢靈帝的時候再加10錢,據說是要修宮室。
所以楊秋家20畝地需要每年400錢。而作為漢家天子,升鬥小民每年還要給天子交獻費,每年63錢孝敬給天子。
到這裡為止,已經需要交758錢了。
但還有一個大頭沒算進去,那就是徭役制度。
徭役制度分為更卒、正卒、戍卒。
更卒又有兩種,居更,踐更。
居更是指在本縣服役,一般是修牆挖渠之類的,需要免費下苦力一個月。
踐更是指在本縣之外的地方去服役,一般就是到郡府了。
可是實際操作中,每年哪裡需要這麼多人服役?又不是每年都要修牆挖渠。
所以由此産生了一個制度,那就是更賦。既然不需要人服役了,你就沒有履行義務,你這個叫過更,所以又要上交300錢。
而漢朝服役他是男女公平的,男的女的都得給我下苦力,所以楊秋家更賦就是600錢了。
接着就是正卒、戍卒,正卒是去都城給朝廷當兵,這個待遇好,但幾率小,選的都是壯士。
戍卒,那就是成年男丁每年到邊疆戍守三天,居住在雁門郡還好,去邊疆他近啊。
但對于中原和南方人來說,到邊疆戍守,路上走都得要一兩個月,還要自備路費和幹糧。
所以這個制度基本實行不下去,最後就衍生了替人戍守這個活。
庶民不去戍守,但邊疆還得有士兵守啊,所以一年交300錢就免了戍卒這個義務了。
然後這麼一算,楊秋家758錢,加上更賦600錢,戍卒300錢,最後一年要交1658錢。
但稅賦不隻是如此,田租每年需要十稅一,就是你每年種地的糧食上交十分之一。
當然,漢家天子曾經有過三十稅一,但這些年天子沒錢,改了!
楊秋家20畝地,按照制度,田地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楊秋家都是中等田,中等田屬于定額征收,一畝地2石糧食。
不管今年收成好不好,反正20畝地,那就是一年40石糧食,給朝廷田租最後就是要上交4石糧食。
最後家裡就隻剩下了三十多石糧食,這還是豐收的年頭。
然而一個成年人一月要吃1.5石糧食,一年就是18石糧食。
楊秋家兩個成年人,那就要36石糧食,但交了田租家裡都還沒這麼多糧食?更何況還要留種。
所以一年到頭,楊秋一家才每日饑餓着肚子,因為糧食不夠啊。
當然,你肯定要問,糧食都不夠吃,那1658錢是怎麼交上去的?
自然是家裡養的豬雞鴨給賣了,楊秋家養豬和雞又不是為了自己吃?
然而,這些賣了都還不夠。所以還需要楊秋阿娘織的布,把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賣了,這才勉強能湊夠稅賦。
實際上大部分時候是湊不齊的,因為遇到暴虐的官員,還有數不盡的苛捐雜稅。
所以年年都有人賣兒賣女賣地,到最後不是餓死,就是賣了自己做大戶人家的奴隸。
這不就完美閉合了嘛?
官府收稅,因為交不起,農戶先把田地賣給豪強,之後再把自己賣給豪強作奴隸。
所以豪強可不喜歡清官,還是貪官好,可以給他們增加财産。
于是,楊秋就在這穿越的第一年裡看透了這個世道。
她麻了。
難怪是王朝末年,這樣民不聊生的世道,這還不造反?
黃巾起義可不是張角多牛逼,而是升鬥小民真的已經活不下去了。
但凡還有一口飯吃,農民都不會跟着張角造反!
這糟心的世道,毀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