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颛顼還是要回頭提到黃帝。黃帝有二十五個孩子,這二十五個裡面可能都是兒子,也可能有一部分女兒,更有可能女兒沒有被記下來。總之黃帝孩子很多。這二十五個被知道的孩子之中,有十四個是發展壯大到有自己的姓氏的。那個時代能有姓氏是一件了不得的事。
“姓氏:标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标志和符号。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産生,标志着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這裡我們講下群婚制度。群婚制度簡單來說就是,某個區域裡面,有一個群體,群體裡面有男有女,這些男人和女人自由結合,他們生的孩子很可能也自由結合,父代和子代、母代和子代之間可能也自由結合。
群婚制度不利的方面我們現代人基本都能理解,容易增加基因缺陷的概率,所以我們是禁止近親結婚的。所以發展出姓氏到後來同姓不婚是人類進步的重要裡程碑。
姓産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随着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孫之所自分。”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标志。姓是一種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以上來自百度。也就是說最開始有姓氏的是部落,然後是部落首領。那十四個有了姓氏的,應該是有了自己的部落,有地盤的人。
黃帝有二十五個孩子,當然并不都是同一個媽生的。黃帝住在軒轅丘的時候,跟西陵氏(部落?)的嫘祖結了婚,嫘祖就是據說發明養蠶的那位女士。嫘祖據說是黃帝的嫡妻,就是大老婆,她跟黃帝生了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的後代都做天子——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這兩個孩子,一個叫玄嚣,也就是青陽,青陽被封為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個叫昌意,也被封為諸侯,降居在若水。
“青陽”和“昌意”據說也是地名,也就是有封地,有自己的地盤。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昌仆,昌仆生下高陽。高陽有聖人的品德。黃帝死後(一說乘龍升天),埋葬在橋山,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即帝位,這就是颛顼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