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群後”可為“君候”?司馬遷也不一定一個錯别字也沒有。
再或者這裡的“諸侯群後”是指各諸侯的繼承人,比如說到朝拜的時候了,各諸侯都帶繼承人來給天子——當時的湯——來進貢,讓大領導見見自家孩子,以後好打交道。不過雖然個别句子翻譯起來有點争議,大體的意思并沒有改,就是要“有功于民,勤力乃事”。
《湯诰》主要内容說,這年三月,王(特指湯)親自到了東郊,他告誡諸侯說,作為諸侯不可以不有功于民,一定要勤勉的做好你們的本職工作。不然的話我會重重的懲罰你們。你們到時候不要怨恨我。
想一想,古代的時候大禹和臯陶長久的在外勞作,他們對人民都有很大的功勞,人民得益于他們的勞苦,所以才能安定。當初他們治理了東面的長江(看了下題圖,對長江表示有疑問,有知道的同學請指導我),北面的濟河,西面的黃河,南面的淮河。這四條重要的水道治理好了,百姓才能定居下來。而後稷指導人民種植作物,大家才能在洪水期間及洪水過後知道怎麼播種百谷,填飽肚子。這三位古人都對民衆有很大的功勞,所以他們的後代才能建國立業。
而古代的時候,蚩尤和他的手下對待百姓不好,政治不清明,所以上天不降福給他們,(被黃帝和後面的堯舜禹給或流放或分化了)。這樣的是在曆史上是有真實的例子的。先王的教誨,可不能不努力照做。”
王(本處特指湯)又說:“如果你們不能很好的執行作為諸侯的責任,你們就不要回到自己的諸侯國裡去了,你們不要怨我。”他發布這樣的命令号令諸侯。他的大臣伊尹也寫了一篇《鹹有一德》的文章闡述君臣應該同德,咎單做了《明居》講述民衆該遵守的規則。《鹹有一德》網上可以找到,有興趣的人可以讀一讀;《明居》應該是失傳了。
商湯臨政以後,修改了曆法(修改曆法很可能意味着之前的曆法已經不适應現實生産生活,說明那個時代氣候變化出現了異常),變換了服色,開始崇尚白色,并開始早上的時候進行朝會。
這裡特别提到了“朝會以晝”,在白天舉行朝會。那我們想一想,在商湯之前,以前是不是晚上朝會呢?尤其是生産力低下的時候,大家當天的活幹得差不多了,吃完晚飯,聚到一起商量一下下面的安排。當然這隻是我個人的想象,沒有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