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八卦史記故事 > 第25章 周朝(八)

第25章 周朝(八)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咱們說說井田制吧。

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出現于商朝,到西周時已發展很成熟。到春秋時期,由于鐵制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諸多原因井田制逐漸瓦解。實質是一種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

西周時期,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而其實質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度(烏托邦式的理想制度。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這種制度可能從未得到嚴格的實施。

大體意思是什麼呢?周天子把土地分給各級貴族使用(沒有所有權),各級貴族給周天子交稅。各級貴族呢,再把土地給自己領地内的庶民(既然是奴隸社會,應該也有奴隸,但奴隸沒有人身自由,身心皆屬于奴隸主,或者跟這項措施關系不大?)種植,但是這些庶民必須先把貴族的田裡的活幹好了,才能去幹自己的活。

按道理說,公田是中間的九分之一的樣子,事實上如何呢?恐怕是很難實現的。首先就是比例問題,能不能保證克制在九分之一的範圍内呢?先不提人性中本來的貪婪,想象一下,一塊地上,你是老大,對别人有生殺予奪的權利,大領導山高皇帝遠,而周圍同級别的貴族在努力擴大勢力,忍得住的人不斷面臨自己變弱的威脅,你能忍得住?再說還要往上交稅啊,服役啊,萬一有點天災人禍啊,必須有儲備。所以貴族把公田劃大一點,把好田多劃給自己點什麼的,客觀的角度去看,真的不稀奇。

至于庶民沒時間管自家田,有些貴族是不怕的,多收些奴隸壓力并沒有那麼大,畢竟奴隸可以賣,可以打殺驅趕,隻要土地在手,總有人來幹活。苦的是庶民。有的庶民實在沒有辦法了也會逃亡,跑到好的貴族那裡。想來反抗的人也不會沒有,周厲王不是被趕跑了嗎?天子都能被趕跑(其中隻怕少不了貴族大臣的推波助瀾),何況一般的貴族呢?但是有見識的貴族一般不會這麼做的,開更多的田,留住更多的人,儲備更多的物資和人力,才能更好地發展。橫征暴斂一代不出事,後代也鮮有安定的。可持續性的發展從來都是眼光長遠者的選擇。

井田制後來崩潰了,為什麼呢?一般人說是生産力發展了,鐵器和牛耕的使用解放了很多人手,于是大量的土地被開發出來,土地多了會養育出更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周天子的公田并沒有被擴大,于是各路諸侯随着時間越來越強,而中央的權利越來越弱。

所以你可以想象,為什麼商末也好,西周晚年的周厲王也好,都要任用貪财的大臣——因為他沒錢,沒錢就管不住人,繼承不下祖宗的榮耀,當然也不能好好地享受人生。所以他們才會打仗(擴大影響可以向諸侯征稅,可以有戰利品)加稅,而他們最大的反對勢力,很可能是各地諸侯,(不是某一個諸侯),所以他們被趕跑被殺死。一場大的沖突後,資源再一次重新分配,等到生産力再次發展到瓶頸,會有再一次大的爆發。

而井田制這種制度,雖然想的很理想,還涉及到具體的土地資源狀況,生産力發展狀況,人員分布狀況,氣候狀況,以及周圍諸侯國的社會治安和政治策略。還涉及到一個無法避免的人性的問題,給公家幹不如給自己幹賣力。近代中國為什麼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就因為“它能極大地開發出人們的勞動積極性”。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