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話轉回來繼續說周成王。
周成王自己又有背景又能打又有合适的大臣輔佐,在位37年,親政30年,在他50歲的時候去世了。
《史記》記載成王即将死去,害怕太子钊不能勝任(太子钊應該也不小了,為什麼還這麼不放心呢?),便命召公、畢公率諸侯共同輔佐太子使之即位。成王死後,召公、畢公率諸侯,帶太子钊谒見先王的宗廟,向他反複告誡文王、武王創立王業的來之不易,讓他一定要注意節儉,不要欲望太多,以笃厚誠實來治理天下,因而作《顧命》。太子钊因此即位,就是康王。
這裡強調了一個重點,就是輔佐大臣和諸侯們要康王必須節制自己,反反複複地強調了你祖先打天下不容易,不要多花錢,千萬不要多花錢。是不是周康王表現得很奢侈呢?
周康王即位,遍告諸侯,反複宣傳文王、武王的功業(我太爺爺很能打,我爺爺也很能打,我爹你們都知道,他确實能打,我繼承了他們的事業,你們也聽話點),因而作《康诰》。
據說成、康兩王時,天下安甯,刑罰棄置不用達四十多年。關于康王最後一行的文字記載說“康王命作策畢公分居裡,成周郊,作畢命。”我個人感覺斷句有點不流暢,然後想了想,覺得大概可能是說,周康王命令畢公寫了本計劃書,讓他根據個人的等級來劃分居住的範圍,組成周的四郊(具體是指國都的四郊還是國家的疆域四野呢?或者兩者都有)。這件事情是畢公做的,所以是《畢命》。
周康王去世後,他的兒子姬瑕即位,這就是周昭王。周昭王的時候,王道略有缺損。
為什麼這麼評價昭王呢?
有兩個原因,第一,周昭王十四年(前982)夏四月初八,鎬京突然出現反常的自然現象,河、井、泉、池裡的水同時泛漲,井中的水竟然溢出井外,緊接着宮殿和民宅山川大地都搖晃起來。夜裡有五色光氣入貫紫徽星座,遍于四方,盡作青紅色,天空竟然看不見二十八宿。
實質上就是地震了。我們現在信息發達,哪年不震一震啊?但是古人認為天象和人間互為表裡,王道缺失才招緻異象疊生,既然周昭王的時候地震了,而且是都城的地震,那麼一定是他有什麼地方不好了。
第二,如果說所謂天象隻是古人迷信無知,那麼周昭王處置國事的态度就是确證無疑的“王道微缺”。周昭王十四年秋七月,魯國發生政變,魯侯之弟姬沸殺死兄長魯幽公姬宰奪取侯位,自稱魏公。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周昭王竟聽之任之,既不發兵征讨,也不興師問罪(地震完還沒恢複過來好嗎?再說,這種事在上層一向很常見,并且這時候的周昭王野心勃勃真在備戰,預備攻打東夷,魯國内部亂一些無所謂,能得到支持就好),緻使天下恃強淩弱的現象屢屢發生,朝綱由此偏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