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王即位三十年,大概是看他爹小心謹慎看膩了,他不願意克制自己扣扣索索,于是他“貪圖财力”親近榮夷公,榮夷公的好處是有财要給大王發。大夫芮良夫勸谏厲王說:“王室恐怕要衰落了吧?榮夷公喜歡壟斷财利卻不知道大難臨頭。财利,本是天地萬物所生所長,要想壟斷,害處太多了。天地萬物是供大家所取,怎麼可以壟斷呢?他觸怒的人很多,卻不防備大難。還用這些來教王,王難道能夠長治久安嗎?做為人民的王,本應開發财源而遍施其惠。盡管使神、人萬物得其所,仍然每天提心吊膽,害怕引起不滿。所以《頌》說:‘追念祖先後稷,能夠配享于天,安定我衆多百姓,無不合乎其原則。’《大雅》說:‘布施賜予,成我周邦。’這不正是廣施财利而又畏懼災難嗎?所以能成我周邦,綿延至今。現在王學的是壟斷财利,這怎麼可以呢?一個普通人壟斷财利,尚且要稱之為‘盜’,作為王也這樣幹,願意歸附的人就很少了。榮夷公若得重用,周朝必定衰敗。”
要說芮良夫說的有沒有道理呢?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作為王,不給手下好處一定是不行的,要不誰給你辦事呢?但是好處都歸了屬下,自己窮的要死了,别人也一定不會聽你的話。沒錢就沒兵,沒兵哪怕兵少了都沒法打仗,你威脅不到别人,誰害怕你?更不會給你好處了(給乞丐錢除外,乞丐問題涉及到人的精神需求,而且涉及到的錢财的比例)。諸侯可以四處去開墾荒田,都城周圍的土地卻是有限的。即便可以更多的開發,還涉及到人手問題。天子實質上直接養不了太多的奴隸。
周厲王不願意被臣下不當回事,到底還是任用榮夷公為卿士,讓他主持國家大事。但是這裡有一句很點睛的話,就是“他(榮夷公)觸怒的人很多”,榮夷公為的是周厲王,也就是說反對周厲王的人不要太多。
周厲王行暴政,奢侈傲慢,住在國都中的人非議王(要知道周王主要的收入其實來自貴族的朝貢,而輿論導向也往往跟貴族的言論有關,老百姓往往盲目不知利害,被人因勢利導,就做了炮灰)。召公勸谏說:“人民受不了您的政令了。”
這裡的召公應該是早期的召公的後代,也是貴族之一。這樣被指到鼻子上反對,周厲王很惱火,于是找了一名衛國的巫士,派他監視非議王的人。凡是報告上來有屬于這種罪的都殺掉(□□)。這樣非議是減少了,諸侯也不再來朝見——你不是能殺人嗎?我們不來見你了,你愛殺誰就殺誰吧,不跟你玩了。
人不來,基本貢品也就不來。貢品不來,周厲王隻怕更窮了。打仗嗎?那也要周圍的諸侯肯出兵輔助。人家大部分都不理你,更不會出兵了,另一部分不得不朝貢的,隻怕實力就不行。
三十四年,周厲王的控制更加嚴格,國都中的人都不敢說話,走在路上隻能以目光示意。厲王很得意,告訴召公說:“我能平息人們的非議,使他們連話也不敢講。”召公說:“這是因為您把他們的嘴堵起來了。堵人民的嘴可是比堵水還要危險。水被堵塞會決堤泛濫,傷人肯定很多,人民也是一樣的。所以管理水的人要對水加以疏導,管理人民的人要讓他們暢所欲言。因此天子為了了解下情,要讓上至公卿下至列士的人都獻詩,讓盲樂師獻曲,讓史官獻書,讓師規誡,讓無眼珠的盲人叙事,讓有眼珠的盲人朗誦,讓百工勸谏,讓庶人街談巷議,讓近臣都來規勸,讓親戚補察過失,讓音樂師和史官來教誨,讓老人們來整理,而後由帝王斟酌,所以政書得以施行而不違背情理。人民有嘴,就像土地上的山川是财貨之源,平原沃野是衣食的來源。讓人開口講話,好事壞事都能反映出來。做好事而防備壞事,是财貨和衣食的真正來源。人民心裡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講,才能把事辦好。如果把他們的嘴堵起來,又怎麼能夠長久呢?”
這裡召公講到了了解和利用輿論的方法來輔助執政。周天子是高高在上的,他很難了解到底層,甚至中下層百姓的生活,所以要用種種手段,種種人才去全面了解民情,這樣才有利于統治。周厲王不聽。因此國内沒有人敢講話,過了三年,竟一起叛亂,襲擊厲王。厲王逃亡到彘。
這裡我們看到循序漸進的發展,開始是要加稅,諸侯不樂意呀,你這是要從我們口袋裡拿錢!你又不給我們幹活,我們還給你朝貢了,新開的地是我們組織人手開的,憑什麼給你上稅?再說這次答應了,下次再加怎麼辦?不同意啊,大家都來提提反對意見,引導一下輿論什麼的。周厲王也不是軟柿子,加強輿論監督,實行□□,不聽話就殺。結果諸侯貴族不來了,貢品也不給了,周厲王窮的可能就對周邊的人(朝臣、貴族甚至平民)加大力度,說不定中間還有人中飽私囊、諸侯貴族推波助瀾,然後人們起義了,把周厲王趕跑了。
要說天子外逃,大臣不得跟随嗎?周厲王人緣就這麼差,他被趕跑了,大臣之間達成協議,不要他了,“共和執政”。不管這共和執政是周公召公一塊兒掌權,還是“共伯和”一個人掌權其他人輔助,天子與諸臣的矛盾的不可調和這麼明顯的顯現出來了。
周厲王跑了,他的家眷沒有全跟着跑掉,其中他的兒子姬靖就跑到了召公家裡。國都中的人聽說了,便把召公的家包圍起來。召公說:“從前我屢次勸谏王,王不聽,因而遭此大難。現在如果殺死王太子,王大概以為我是記仇而洩憤吧?奉事主人,雖處危難也不記仇,雖有怨氣也不發洩,何況是奉事天子呢!”因而用自己的兒子代替王太子,太子竟然得免于難。
我們不知道太子當時幾歲,有人推測說還是個奶娃娃,那就可能是被近侍或者其他人送過去的,陰謀論一點,可能是召公早就知道了暴動,提前下手藏起來的。隻是走漏了風聲,被人發現了,不得不獻出了自己的兒子。那麼我們想,很可能這位所謂的太子可能不是嫡長子,不過因為他被輔政大臣留下了,所以成了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