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事情沒有到此結束。公元前807年,也就是魯懿公成為國君後的第九年。公子括早已去世,但公子括的兒子伯禦卻不甘心這麼放棄原本屬于他的王位于是就興兵作亂。魯國本是周公之後所以素來以禮為主,魯武公廢長立幼于禮不合,所以伯禦作亂很快就得到了魯國人的響應。
伯禦與魯人一起殺死魯懿公後,立伯禦為君。并在宮内搜尋魯武公的兒子(伯禦的叔叔)公子稱,準備将他殺掉。公子稱的保姆孝義保讓自己的兒子穿上公子稱的衣服躺在公子稱睡覺的地方,結果被伯禦殺死。伯禦被稱為“魯廢公”。
據記載,公元前798年(周宣王三十一年),鎬京城内有兔子跳躍舞蹈 ,有馬變成人(不管是真正的靈異事件,還是有人可以引導了言論,周宣王的統治出現了裂縫)。公元前797年(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派軍隊攻打太原之戎,沒有成功。
公元前796年周宣王聽說自己立的魯懿公被殺,魯國作亂(實質上事情已經過去了十年,是周宣王的情報系統太落後呢?還是太忙了以至于騰不出手來收拾呢)。于是在盛怒(如果真的才知道,這十年之間該有多少事被瞞在鼓裡?不怒才怪)之下興兵伐魯,殺死了伯禦,在仲山甫的建議下立魯武公的三子公子稱為君,這就是魯孝公。
周宣王幹涉了魯國的内政,然後一場持續二十來年的混亂過後,魯國的繼承人雖然也是被中央決定,但諸侯們的不滿加劇了。之後不久,公元前795年(周宣王三十四年),據說有馬變為狐狸。再之後,周宣王的運氣似乎更加敗壞起來,公元前793年(周宣王三十六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讨條戎、奔戎(今山西夏縣西南),戰敗。公元前790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讨申戎(即西申國,今陝西省米脂縣北)獲得勝利。但是,同年,周軍在千畝之戰大敗于姜戎,南國之師全軍覆沒,周宣王在奄父的幫助下才得以突圍。
有人說,魯廢公的存在才揭開了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的序幕,以前周昭王死于江中,周厲王被國人驅逐出國。到了宣王更是開始廢長立幼。曾經的先王之法已被周王抛棄的一幹二淨,周王不尊禮,誰複尊禮。自這件事後,諸侯多叛王命(以前也沒有少不聽話啊)。
這是說因為周天子們不好好修德,所以天下叛亂。
也有人說是因為周宣王在位時不遵循古法,不到千畝舉行藉禮(藉禮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種農業勞動開始前,由首領帶頭舉行儀式,耕種集體所有的藉田,具有鼓勵集體耕作的作用。西周時期,原本屬于集體所有的藉田,即公田變為天子、諸侯以及貴族私有,藉禮也成為在春耕、耨耘、收獲時,天子、公卿百官舉行儀式,監督和巡查庶人耕種、無償占有庶人勞動成果的一種活動),虢文公勸谏周宣王,宣王也不聽。
那周宣王為什麼不聽勸呢?井田制早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周恭王時期已經開始嘗試私有化,這一代代下來還沒有徹底執行下去,還有人勸他遵循古法呢,而周宣王自然更喜歡對自己更有力的私有化征稅政策,相關的藉禮也被取消。至于說周朝的滅亡是天子人品不好不聽祖宗的話,人品不好是有的,要是完全随着祖宗的規定統治,也絕對是過不下去的。
好了,魯武公有關的事先放下,我們繼續說周宣王。
周宣王打了敗仗心裡不服氣,于是打算在太原進行人口普查——料民。但是他的大臣仲山甫勸他說:“人口普查不能做呀。”為什麼呢?有人解讀說是不能再窮兵黩武下去了,天子必須愛惜百姓,死了那麼多百姓,耗費了那麼多資源,你還想打仗,這是不對的,你要愛護老百姓才行啊。
仲山甫實質上是怎麼想的呢?他認為自古以來,人口不用普查就能知道數量,因為司民負責登記生死;司商負責賜族受姓;司徒負責人口來往;司寇負責處決罪犯;司牧知曉職員數量;司工知曉工匠數量;司場負責人口遷入;司廪負責人口遷出,人口數量天子通過詢問百官就可以知曉了,還可以通過管理農事來調查,沒有必要勞民傷财去刻意普查。
确實這裡有一套完整的運作系統,但周宣王為什麼就不聽勸阻,最終還是在太原普查了人口呢?這裡還涉及到幾個問題,其中一個是宣王戰敗後惱羞成怒的複仇心态,另一個就是數據的真實性。
周宣王自登基起到在執政的前三十幾年,也算戰功卓著,基本就沒斷了打仗,而且打了不少勝仗,一朝敗落的憤怒和惶恐以及年歲漸老力不從心的不安很可能會讓他想着再重整旗鼓;另一方面中央與各地諸侯的博弈、天子與各執政大臣(很多也是大諸侯兼職)的博弈,很可能讓周宣王對手下各方勢力的不信任頑固地發芽成長進而枝繁葉茂。聯想到土地私有征稅制度,從周恭王到周宣王曆經六代天子都沒有完全實施下去(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們實在不難想象到周宣王對種種統計資料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