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說明一下,鄭叔友也不姓鄭,他姓姬,據說是周宣王的弟弟。具體是幽王被趕跑後在其他地方生的,還是同樣在動亂中被救下來的我們不知道,總之周宣王他們是兄弟。周宣王南征北戰,弟弟也非常賣力氣,于是周宣王就封弟弟為諸侯,建立鄭國。鄭伯友是幽王的親叔叔,他一顆紅心向太陽,但是架不住周幽王不聽他的。
至于另外的大臣,伯陽父就不用說了,伯陽父看不上周幽王啊,周幽王想來看伯陽父也不會順眼。伯陽父不久就隐退了,但是我們可以再提一提伯陽父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幫助鄭伯友重新選擇了遷徙地。
那時候大家對周幽王越來越不抱有希望,就連一顆紅心的鄭伯友,都做了兩手準備,周幽王命鄭伯友為王朝司徒,主管教化。鄭伯友考慮自己家庭和鄭地子民的安全,想作大規模的搬遷,而找伯陽父商量,讨教辦法。伯陽父長篇大論,詳細分析了天下形勢,為鄭伯友指明了落腳之地。
伯陽父指出,“戎、狄必昌,不可偪也”。西方、北方的少數民族戎、狄一定強盛起來,不能靠近他們。
鄭伯友對南方抱有幻想,而伯陽父告訴他:季纟川(《史記》作徇)為楚君,合于民臣之心,功德超過他的先王,十代也廢不了。“夫其子孫必光啟土,不可偪也。”不可以靠近他們。接着,伯陽父縱論虞、夏、商、周的曆史發展,說明祝融(黃帝之後,楚人之祖)後代八個姓的演變,再次強調隻有芈姓的荊國(長江中遊大片地區)會興盛。
如此,隻有東方可以考慮,但也要作具體分析。伯陽父指出,以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為中心,南北各有九國,西東各有八國,這三十四個國家不是周王次子、庶子以及母弟甥舅一類的親戚,就是蠻、荊、戎、狄之人,“非親則頑,不可入也”。其中,隻有一塊地方,“唯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黃河、濟水、洛水、颍水之間,都是子爵男爵的小國,虢國(今河南荥陽東北)、郐國(今河南密縣東南)稍大一些。伯陽父告訴鄭伯友,把子民、财物寄放到那裡,他們不敢不答應;即便他們将來背叛,隻要說是奉天子之命去讨伐,沒有不成功的。
鄭伯友本人雖然死于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國難,但鄭地人民東遷虢、郐之地,而保存下來,後定都新鄭(今河南新鄭)。
除了荊國以外,鄭伯友曾問史伯還有哪些國家會興盛,史伯回答說是晉、秦、齊三國。後來形勢發展正如史伯所預言,這四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四霸。
十分明顯,史伯不僅熟悉西周各種典籍,而且對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荀子·儒效》)以及後代各王所封諸侯國的情況都了然于胸。史伯是西周末年盡知天下事的第一人,很可能是唯一一人。但這個人隐退了,所以說西周到頭也真是有原因的。
再有就要數趙叔帶。我想有人可能也猜了,趙叔帶一定也不姓趙。錯了,趙叔帶還真就姓趙,但是他的祖先不姓趙。趙叔帶據說是幫助大禹治水的那位伯益的後代,伯益被舜賜姓“赢”,到周穆王時代,他家出了一個名人叫“造父”,是為周穆王“禦”的,就是駕駛馬車,據說周穆王的那八匹神駿就是他獻的。而且周穆王在外巡視的時候徐偃王叛變,也是造父飛快的駕着馬車把周穆王拉回來平叛的。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今山西洪洞)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這一支就稱為趙氏,幾百年後趙魏韓三家分晉,趙姓立了趙國。而造父這一支被賜赢姓以後幾十年後,造父的侄孫非子又因功封于秦(天水),為之後秦國始祖。叔帶一支姓趙,非子一支繼續姓赢,因為他們是同一個老祖宗,所以後人會說趙國和秦國是同族。
趙叔帶的父親也是周宣王時期的重要人物,趙叔帶的父親奄父在千畝之戰裡,把周宣王帶出了敵人的包圍圈。趙叔帶給周幽王提意見,這麼大的地震,民衆傷亡這麼多,你得求人才,招攬能給你安定社稷的賢良,怎麼能求美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