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也有一段故事。周襄王不被親爹周惠王待見,周惠王喜歡的是别的兒子,但是在齊桓公帶領的聯軍的壓制下立了周襄王。姬帶是周惠王的繼母惠後生的,周襄王曾經想殺掉他,但是姬帶跑到齊國又得到了齊桓公的庇護。等到齊桓公去世,姬帶又回到周國。
周襄王十三年,鄭國出兵滑國,周襄王派遊孫、伯服為滑求情,鄭人把他們囚禁起來。鄭文公怨恨周惠王複國沒有送給鄭曆公爵位(參見子頹之亂,好久以前的事),又怨恨周襄王幫助滑國,所以把伯服囚禁起來。周襄王很生氣,準備借用翟人伐鄭。手下大臣富辰勸谏說:“我們周人的東遷,全靠了晉、鄭兩國。子頹之亂,也是靠鄭國才平定,今日竟然因為一點小小的不快就抛棄它們嗎!”周襄王聽不進去。
周襄王十五年,周襄王派翟人的軍隊攻打鄭國。周襄王感謝翟人,打算以他們國家的女子為王後。富辰勸谏說:“平、桓、莊、惠四王都受過鄭國的幫助,王抛棄本族而親近翟人,這樣不行。”周襄王不聽,立了年輕貌美的翟後。但是很快的,第十六年,大約過了一年的時間,他又廢黜翟後,因為那位曾經要篡位的叔帶跟年輕的王後關系好到上了同一張床。□□被廢了,奸夫叔帶跑掉了,跑到翟人那裡,翟人于是跟着叔帶來揍周襄王。
惠後(叔帶的親媽,周襄王後媽,周襄王繼位都十五年了,為什麼就沒有讓惠後被“病逝”呢?咱們抛開道德層面,隻講政治層面,那麼不論是心理素質不過關,還是手段不過關,他都敗的不冤)打算立王子帶為王,因此派其黨羽充當翟人的内應,翟人因而攻入周。周襄王逃亡到鄭國(才打過人家,又跑到人家那裡去,臉上不要太難堪),鄭國把周襄王王安頓在汜。叔帶當上了天子,帶上襄王所廢黜的翟後一起住在溫(就算再說他倆沒奸情也不會有人信吧)。
又過了兩年,周襄王向晉(住在鄭國的地方,向晉國求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告急,晉文公送襄王回國并殺死叔帶。周襄王因此賜給晉文公圭瓒、秬鬯、弓矢,封他為伯(霸主)。周襄王為晉文公舉行慶功宴。晉文公更向姬鄭“請隧”(要求在死後也享受天子規格的葬禮),但被周襄王婉言拒絕,而将陽樊、溫、原和攢茅四邑(在今河南省濟源縣、溫縣和修武縣内)賜給晉作為報答。這樣,周王朝的地盤僅剩下方圓100多裡的彈丸之地。放不下身架子,就得破财消災。
周襄王二十年,晉文公召(這個詞很值得琢磨,使動詞)周襄王,周襄王與他在河陽、踐土會見,諸侯都來朝見,史書加以掩飾,說是“天王巡狩至于河陽”,實質上已經被人“召之即來”了。
以上穿插完畢,回到秦國。
秦穆公二十八年,晉文公在城濮之戰戰勝楚國。這裡又涉及到楚晉争霸。楚國随着實力不斷增強,漸漸向中原地區擴張,這一次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國的大臣認為這是展示實力的時候,勸晉文公出兵,晉文公也覺得是個不錯的機會。于是,晉國出兵跟楚國杠,楚國軍隊也不好打,晉國軍隊為找到好的地形,戰略性後退,這就是“退避三舍”的由來。當然表面上還說是為了酬謝當年晉文公流浪期間楚國的厚待。
秦穆公三十年,秦穆公出兵幫助晉文公圍攻鄭國。要說起來鄭國真的也好可憐,夾在晉國楚國之間,左右搖擺,左支右绌,聽哪一方的都被另一方揍,但是你弱你沒招。鄭國也不能坐以待斃,就派人給秦穆公捎話:“亡鄭厚晉,于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晉之強,秦之憂也。”我們鄭國要是被滅了,是晉國受益(咱們又不挨着,你沒辦法自己統治一塊飛地;晉國也不可能割一塊自己的國土給你們秦國。這樣隻能幫助晉國變強大罷了。你們跟晉國也是鄰居,你鄰居變強了,你是不是要發愁了?)秦穆公想了想覺得對啊,他就撤兵了。秦國撤兵了,晉國也就撤兵了。要說晉國打鄭國也未必不行,但是如果楚國再次北上,秦國趁火打劫騷擾他西部的話,真說不好得失。
秦穆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去世。說起來,從秦穆公二十四年到秦穆公三十二年,晉文公就當了大約八年君主,時間算不上多長,但是算到他的年齡,也不算那麼短。
這時候,有鄭國人投靠秦國,傳來消息說:“我把持着城門,可以對鄭國發動突襲。”其實吧,還真不是什麼鄭人,這是之前打仗的時候,秦國留在鄭國幫助鄭國防止晉國滅了鄭國的秦國軍隊(可以稍微解釋之前晉國退兵的原因了),當然鄭國也是要給這些軍隊一些名分的。這次看着晉文公死了,這些人覺得是個摘桃子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