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三十四年,楚國太子商臣幹掉了自己的老爹楚成王繼位。
說到楚成王那也是一代霸主,最後還是被自己兒子逼到上吊。簡單說起來也是個老男人立了太子以後偏偏又喜歡小兒子想傳家産的事。
楚成王年輕的時候想立兒子商臣做太子,大臣勸他說您還年輕,萬一以後老婆多了孩子也多了,再想立别的兒子了怎麼辦?商臣可不是個能忍的人,後果會不堪設想的。楚成王不聽,商臣就開始做起太子來。然而,楚成王後來到底變心了。商臣也真的不幹了,他也沒法幹,被廢的太子沒有活路啊,所以,就把親爹楚成王給逼的上吊了。
兒子多了,齊心協力的話,人多力量大;要是窩裡反了,戶口本上少一半的也不是沒有。狗咬狗咬到最後就剩自己一枝獨秀了,當祖宗的也不能從棺材闆底下爬出來。
這一年秦穆公再一次任命百裡孟明視幾個人出兵攻打晉國一雪前恥,然後晉軍攻到秦國的彭衙,秦軍失敗了,隻能灰溜溜認輸。秦國要東進開疆拓土實在太難了。有人說,彭衙之戰也失敗了,百裡孟明視這三個人就該涼涼了吧?恰恰相反,秦穆公就認定他們仨了,繼續好好地對待他們。除了死心塌地,這三個人沒有選擇了。
這時期,戎族的王聽說秦穆公很賢明,就派大臣由餘出使秦國。
由餘這個人身世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他是周武王兒子也就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得到兩株苗共同出一個谷穗的祥瑞然後獻給周成王的那位)的十五世孫,晉鄂侯的曾孫。祖上因晉國内亂(曲沃武公伐晉)而流亡到戎地。還有一種說法說他是周攜王的後代。這位周攜王并沒有被放到周朝的天子譜裡,周攜王是周幽王的弟弟(可能不是周宣王的王後姜後生的,所以沒有成為繼承人),周幽王廢了太子宜臼(就是後來的周平王),立了褒姒生的伯服做太子。宜臼跟外祖父申侯引狼入室,帶西戎兵馬砍了親爹。有些人不服逆子當道,就擁立了周幽王的弟弟餘臣即位,這就是周攜王或周攜惠王。西周末期形成二王并立局面。後來周平王蠱惑晉文侯勢力殺死周攜王,确立周平王的地位。周攜王的族人或者後人(首領去世,勢力還在,也許繼續奮鬥了好幾代人),兵敗以後逃到相鄰的西戎。
不管怎麼樣吧,由餘其實是周天子比較遙遠的同族。他能講晉地語言。秦穆公看人家來取經(順便了解下國情,看看需不需要服個軟或者占點便宜什麼的),秦穆公就展示自己的宮殿和物資。由餘看了以後就說:“這麼些宮殿要建立起來,這些物資要積聚起來,就是役使鬼神,鬼神也是要感覺勞累的;如果讓人來做,百姓應該也會困頓吧。”
這大概就是外交風采,你強我承認了。這話說出來,你理解成我覺得你們出乎我意料的強也行,理解成我稍微有點悲天憫人也行,理解成我婉轉表達你雖然很強但在愛民方面做的還不太夠也行。反正我也不跟你硬杠,但也是不完全折服于你。
秦穆公覺得由餘的反應出乎他意料之外,就問他說:“中原各國都是以詩書禮樂法度作為執政的依據。即便這樣,也經常發生一些混亂。如今戎夷之地沒有詩書禮樂法度這些東西,那怎麼治理國家?不是更加困難嗎?”
由餘就笑着回答說:“這些什麼詩書禮樂法度,正是中原各國之所以會發生混亂的原因呐。自從上古聖人黃帝制作了詩書禮樂法度這些東西,并以身作則,他那時候也僅僅達到小治的程度。等到後世,統治者們日益驕奢淫逸,阻止法度真正的威嚴(他們帶頭不遵守法律,不好好履行執政者的義務),而僅僅把法律當作苛責監督治下百姓的工具。下層被上層剝削的不能忍受了,就會對缺乏仁義的上層産生怨恨,所以上下交争,相互怨恨仇殺叛亂,以至于整個宗族都被滅掉,都是這類的原因。戎夷就不一樣了,執政者以淳樸的仁德對待下屬,下屬以忠信的情懷對待上司,治理一個國家,猶如對待自己的身體,各個部分都兼顧到,這種不用詩書禮樂法度,不限制于條條框框的治理方法,才真的是聖人的治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