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哀公在位三十六年後去世。秦哀公曾經立過太子秦夷公,秦夷公命不好早早死(被追認),秦哀公就越過一衆兒子立秦夷公的兒子,這就是秦惠公。
秦惠公元年,孔子在魯國主持國事。秦惠公五年,晉國的卿大夫中行氏、範氏造反,晉定公讓智氏、趙簡子帶兵鎮壓,範、中行氏亡逃到齊國。說起來晉國的規矩一定程度上确實有助于維護國家安定,但是自己家兄弟可能不靠譜,公卿大夫強起來照樣不把君主放在眼裡,要不商朝周朝怎麼起來的?不都是屬國滅掉宗主國?矛盾永遠不會消失,隻會以另一種方式出現。
秦惠公在位十年後去世,他的兒子秦悼公繼位。秦惠公繼位的時候年齡不大(秦哀公的孫子),在位時間也不長(十年),他的兒子秦悼公繼位的時候年齡應該也不大。很可能秦國陷入權臣亂政,或者内鬥。所以很可能他本身沒有什麼讓人記得住的作為。以他紀年的十幾年,都是記錄的别國的大事。
秦悼公二年,齊國的田乞殺了君孺子。
說起來齊國也是相當亂了一陣子,那時候晉國内部六卿勢力漸漸比君主強,楚國公族也壓制君主,兩個大國内耗嚴重,齊景公執政年深日久,所以算是小小的成了霸主預備役。但是,人老了以後不可避免地愛小老婆小兒子,齊景公在位五十八年,他的太子又已經死了,所以小老婆的小兒子這心頭好就怎麼都舍不下。
但是要立一個幾歲的孩子,大臣們不樂意。一來君孺子的生母芮姬很卑微,芮國是個小國,就算芮姬是個公主,她的後台都太軟了。齊景公後宮裡有大國聯姻的王後、夫人、美人,還有國内氏族大家的女兒,讓這些高高在上的貴女拜見一個她們瞧不上眼的賤人,這些女人首先就受不了的;就是她們受得了,他們背後的家族也不會甘心的。二來,一個娃娃能幹的了什麼呢?
想想一個超級公司,實際決策人換成個小孩子,股東們一定不樂意啊,關系到我未來的收益前途啊;在國家層面上,關系到整個國家宗族的生死,還要考慮到對外外交。
但是呢,年老的君主們就喜歡沒有背景、沒有威脅、隻能依靠他們的小白兔。最終齊景公臨終托孤,把太子荼托付給了兩位重臣上卿國惠子國夏與高昭子高張。等到齊景公與世長辭,荼繼位,就是齊晏孺子。晏孺子即位後不久,田乞和鮑牧發動政變,派兵攻入齊國王宮。被托孤的高昭子在政變中被殺,國惠子逃到了外國。田乞從魯國接回了公子陽生,公子陽生即位,就是齊悼公。
齊悼公雖然在田乞扶植下繼位,但中間有很多投機取巧和形勢所迫。
田乞是事先悄悄的把陽生接回來的,沒有聲張,然後裝作家裡做祭祀,請一些重臣到自己家裡喝酒。他提前把陽生裝在大口袋裡,放在座席中央,大家喝得差不多了,打開口袋放出陽生,跟大家說:“這就是齊國的國君!”衆大夫一聽國君來了誰敢擡頭确認呢,就地拜見陽生。接着田乞就要大家盟誓,立陽生做國君。
雖然大家拜都拜了,問題是這本身是個誤會,大家以為是晏孺子懾于田乞的勢力也來祝賀呢。這事搞明白了,大家就有不樂意的,你一個人把這麼大的事做成了,咱們都不知道,眼裡沒咱們呀;而且也都沒咱們的好處呀,咱們還都成了亂臣賊子了。氣氛就凝固了。
當時鮑家的鮑牧醉了,田乞就欺騙大家說:“我是和鮑牧一緻謀劃立陽生為君的。”鮑牧雖然醉了腦子還沒壞,自己有沒有謀劃自己不知道嗎?就惱怒說:“您忘記了景公立荼為君的遺命了嗎?”
衆大夫面面相觑,都想反悔。陽生見自己的前程就在鮑牧一言之間,他也放得下身段,他走到鮑牧跟前,給鮑牧跪下磕頭:“對于我,您覺得我可立則立,不行的話就算了。”
當時大家都在田家,毫無準備,不答應說不定命都丢了,;另外陽生這麼放得下身段,他們也是有些心理上過意不去;鮑牧也怕惹起禍亂,就又說:“都是景公的兒子,有什麼不可的。”
一看勢力這麼強的兩大家族都支持了,大家就一起盟誓,立陽生為齊君,這就是齊悼公。
齊悼公繼位後将芮姬送走,并把公子荼流放到了賴地(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北)。不久,又下 令将他處死。芮姬也再沒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