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能進貢秦國,大概也是希望穩住西部戰線,向東則繼續恢複實力。能打下一片土地,低個頭算什麼呢?同時期的勾踐(楚惠王的外公)在吳國的時候連夫差的糞便都能下得去嘴,回國後卧薪嘗膽,最後不也把夫差逼死了?所以低個頭而已。
秦厲共公六年,義渠前來秦國進貢,綿諸前來求援。這就有點像當年西周初期,西部國家之間有紛争找周文王解決的味道了。至于說管不管,怎麼管,裡面說道很多,大國總希望周圍的國家都是小國,如果有大國,最好這個大國内亂不休,分裂成十個八個小國,分裂成七八十個小國就更好了。秦國到底怎麼辦的,我們不清楚。
秦厲共公七年,天空出現彗星。彗星在古代就指掃把星,有彗星基本講不詳,可能有兵禍,但是具體有沒有,沒有記載。也是這一年,楚國王子英投奔秦國。這期間楚國執政的還是楚惠王,楚惠王一邊肅清國家内部,一邊跟越國争地盤,也沒閑着。但具體王子英是誰,我沒有找到相應資料。大概是造反一派的,也有可能是楚惠王兄弟,也可能是他兒子侄子中的某一位。
秦厲共公十年,天空再次出現彗星,庶長率兵修補魏城。大概率是跟晉國打仗了,打勝了,但有點慘烈,破城之戰。
秦厲共公十四年,晉國、楚國前來秦國進貢。這樣看來,十三年的秦晉戰争應該是秦軍勝了。有人說晉國不是很強嗎?六卿強過君主,六卿之間勾心鬥角内耗嚴重,所以認慫也正常了。
秦厲共公十六年,派兵在黃河邊修築護城河,這屬于東進或者北上的步伐,往東邊或者北擴散實力;同時派軍隊二萬攻打西戎大荔奪取了王城,這是向北;派兵修補龐戲城。說的白一點,就是打仗,盡量舒展腰身,地盤大一點。
秦厲共公二十年,秦厲共公親自率軍讨伐綿諸。我們記得之前秦厲共公六年的時候綿諸曾經向秦國求救援。時隔十幾年,不知道是綿諸弱的可以被拿下了,還是綿諸有點不那麼老實了,總之,我要打你。
秦厲共公二十一年,在頻陽設縣,頻陽在如今的陝西渭南,離西安不太遠,很可能是跟義渠或者晉國又打起來了。晉國也不示弱,奪取了武城。武城這個地區,一直被秦晉兩國奪來奪去。
秦厲共公二十四年,晉國六卿之一知襄子戰敗被殺,領地被趙、韓、魏三家瓜分。
說到這件事,本來是最強的知襄子帶着魏韓兩家打趙氏,趙氏都要亡了。結果趙氏派人遊說魏韓兩家說,咱們這幾家,知氏最強,他沒少欺負咱們三家,要是我們趙家被滅了,知氏變強了,以後不會更加欺負你們兩家嗎?
事實上,知氏也确實沒少欺負魏韓兩家。于是弱者們為了生存結成了聯盟,共同幹掉了最強者知氏。趙魏韓三家日益強大。
說起來,晉國不允許除繼承人外的公子們留在國内,但是為了鞏固統治,不得不任用公卿,公卿們勢力大了照樣造反。
秦厲共公二十五年,知襄子的族人智開及其從屬逃亡到秦國。
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左庶長在南鄭建城。這是秦軍繼續進攻川地并鞏固了陣線。
秦厲共公二十八年,越國派使者迎娶秦厲共公的女兒。越國和秦國之間除了楚國,還隔着大大小小若幹個國家,但是這種聯姻,也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的。隻要實力夠了,以幫扶姻親的理由打幾仗也是有可能的。
秦厲共公二十九年,知襄子的族人智寬及其從屬逃亡到秦國。晉國内部的戰亂還沒有完全結束,知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滅光的。
秦厲共公三十二年,楚國與秦國結盟。這倆國家挨着,結了盟,都能空出手來幹點别的。比如秦國,結盟第二年就征讨義渠,并且俘虜了義渠國的國王。
秦厲共公三十四年,天空出現日食,白天光線昏暗,能看到星星。同年,秦厲共公去世,葬于人裡。
秦厲共公在位三十四年有兩個兒子:秦躁公和秦懷公。秦厲共公去世後,長子秦躁公繼位。“躁”也不是什麼好詞,比如“暴躁”。古人講“好變動民曰躁。數移徙。”就是說這個人做事多變,煩擾百姓,粗略講,讓人不得安生,大概也是繼承傳統,跟手下大臣們關系不太和睦。
秦躁公二年,南鄭反叛,不清楚是南鄭的原住民趁着秦躁公立足未穩造反了,還是秦躁公名下的大臣被折騰的不耐煩了,總之剛即位被人迎頭打了一棒子。能怎麼辦?打吧。
秦躁公十三年,義渠人攻打秦國,一直打到渭南。秦厲共公當年就在頻陽設縣,現在很可能又被人家奪回去了。打了敗仗就算你是君主也不能強求别人原諒你,别人不羞臊你,自己能不能挺住也難說。反正下一年,秦躁公去世了,他的弟弟秦懷公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