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獻公十六年,“桃冬花”。
桃花在冬天開,可能是作為祥瑞來記錄的,也可能是作為兇兆來記錄的,看個人政治偏向。但是秦國過了個暖冬,或者氣候不調,忽冷忽熱,樹木都不知季節,這種情況很可能意味着第二年蟲害可能會嚴重。所謂“瑞雪兆豐年”,不光指水分充足,還指冬季有足夠的冷,殺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蟲。當然這隻是我們的猜測。具體秦獻公十七年氣候怎麼樣,糧食夠不夠吃我們都不清楚。
秦獻公十八年,雨金栎陽。雖然我們看什麼傳奇故事的時候,知道天上最多的時候下的是雨雪冰雹之類,偶爾狂風之後也會下點魚蝦,糧食,動物屍體,甚至人的屍體,但這都是超小概率事件。秦國這次下金屬(古代的金不單單是黃金,要知道那時候主要是銅器,鐵器都沒發展那麼普及,大概率還是下了點金屬塊或者金屬礦石)。不管怎麼講,這回下的是好的東西,大部分可能被當作祥瑞了。
秦獻公二十一年,秦國與三晉(趙魏韓三家内部也有矛盾,但對外的時候常常聯手)在石門發生戰争,斬首六萬,天子賀以黼黻。也就是說砍了敵人的六萬顆腦袋,周天子送給秦獻公黼黻作為賀禮。
有人說“黼”專指“斧”,半黑半白的斧型圖案,一般天子用,取其斷。“黻”專指正反兩“弓”相背的圖案,象征君臣合離,也有說象征被惡向善的。我個人看,給了斧頭弓箭,大體意思就是,我允許你征讨其他諸侯了。其實他允不允許都無所謂,但是給個面子,你好我好大家好,畢竟周天子還是名譽上的董事長。
秦獻公二十三年,秦國與魏國在少梁作戰,俘虜了魏國的将領公孫痤。在位二十四年後,秦獻公去世,他的兒子秦孝公繼位,繼位的時候秦孝公已經二十一歲,成年了,很可能還已經參與政事,所以政權過渡地相對穩定。
秦孝公元年,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有六個強國,秦孝公跟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王、韓哀王、趙成侯同一個時代。淮水泗水之間還有十幾個小國。楚國、魏國是跟秦國接壤。魏國為了加強西河之地的防禦設施,修築了南自華陰、北至上郡雕陰的西長城,後來又修築東起龍亭原黃河西岸,西至洛河岸的北長城,有上郡之地。楚國在漢中的基礎上,向南占有巴、黔中之地(從巴蜀搶過來)。
那時期周天子勢力微弱,各個大的諸侯輪流稱霸,兼并弱小勢力。秦國處在比較偏遠的雍州(前面領土被人家啃得太多了),秦國出不去函谷關,所以人家中原各國打也好,好也好,都不帶秦國玩,把秦國當成夷狄這些不開化的民族一樣對待。秦孝公心裡不舒服,于是在國内發布對百姓好的政策,撫恤孤寡,招募士兵,對于功勞的獎勵明确化,标準化。
他還在國内下令說:“想當年我們穆公,在岐山雍地之間,修養德行,增強武力,曾經幫助晉國平定國内亂,以黃河為界,在西部稱霸戎翟,辟地千裡,是天子都承認的霸主。那時候東方的諸侯也是要來表示友好的,為我們這些後人開辟基業,那時候多麼風光美好啊。
等到厲共公、躁公、簡公、出子的時代,國家内部憂患重重,沒有精力對付外敵,三晉奪取了我們的河西之地(其實最早有部分是人家晉國的),東方各諸侯根本就瞧不起我們,還有比這更難堪的事情嗎?
等到我父親獻公繼位,鎮服邊境,抵禦外侵,盡力經營栎陽城,就是想東伐,恢複當年穆公在的時候的疆域和穆公時候的政績。我思及我父親的意願,常常感到心痛。諸位賓客群臣如果誰能出奇計讓我們秦國變強,我不但會給予高官厚祿,還會分疆裂土給封地。”于是在這種表明一定要富國強兵的情況下,秦國向東圍了陝城,向西斬殺了戎獂王。
名利動人心,衛國的公孫鞅(衛國公族,姬姓,公孫氏,周天子的血緣關系遙遠的同族),也就是曆史上鼎鼎有名的商鞅,從魏國西入秦國。
說起來衛國是個小國,夾在大國中間時不時找靠山。這時期衛國的主要靠山是魏國。雖然國家不大,實力也不□□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着實出了不少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