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君十年,魏國給了秦國上郡的十五個縣。
至于為什麼魏國要平白無故的把這麼大的地盤給秦國,我沒找到原因。按道理,要麼是被打怕了,不想打了,給秦國點好處以求息兵。要麼是用這些地盤給魏國換取某種好處或者人質。
結合《張儀列傳》的話,可能是張儀勸說秦惠文君把之前從魏國搶來的蒲陽還給了魏國,并且還把自己的兒子公子繇送到魏國做了人質。然後張儀對魏惠王進行了勸說或者恐吓,所以魏國就把地盤給割讓了。
至于張儀為什麼成功勸說秦惠文君給魏國蒲陽,我們不太清楚。或者就是他就有這種語言魅力(參見張儀開口就許給楚懷王六百裡商於之地,特别能抓住對方人性的弱點),也可能秦國出現了一些别的情況,造成那段時間并不适合打仗(結合後面的信息,秦國應該在跟義渠打生打死)。還有可能就是,秦國答應了還給魏國地盤,但是沒有急着交接,看張儀和魏國談判的結果行事,要是魏國不給點好處就不還了。
至于說被送到魏國當人質的公子繇,後來如何,就沒有記載了。
秦惠文君十一年,在義渠設縣,歸還了魏國焦和曲沃兩地。義渠王稱臣,把少梁改名夏陽。這裡面很可能包含着秦國跟義渠之間有多次連綿的大小戰争然後一次或者幾次決定性的戰争。不然一個獨立的國家不會輕而易舉地稱臣。可能這也是秦國在某一段時期内跟東方别的國家暫時休戰的部分原因。
秦惠文君十二年,開始跟東方别的國家一樣,在農曆十二月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
秦惠文君十三年四月戊午,為了共同結盟抵抗秦國,魏國國君和韓國國君相互承認對方為王。
之前我們也講過魏國和齊國國君兩人一東一西稱王,搞得楚國國君很生氣,韓趙兩國也很讨厭名分在魏國之下,大家打過仗。後來,這兩位覺得為了個名聲挨頓慘揍不合适,悄不聲地取消了。
至于說周天子為什麼不幹涉,那時候的周天子哪有什麼尊嚴,當時的周顯王一沒人二沒權,地盤都小的沒多大了,根本左右不了别的諸侯。後來,幹脆其他的國家也都自己稱王得了,要不不是矮别人一頭嗎?但是,你自己把自己當老大,也需要别人承認。就這麼一個名頭,誰都不肯彎下腰。但是,為了結盟對付秦國這個強敵,兩國國君妥協了。
秦惠文君看他們這麼搞,也不樂意,就派張儀攻打陝地,并且把當地的人口遣返回了魏國,叫你不老實。
要說秦軍打魏國,沒有稱王這件事也不會停手,秦國的制度已經決定它必須不斷地擴大地盤才有可持續性。打仗,搶來财富糧食土地人口,手下人賣命後才能給出獎勵;手下人得了獎勵,才能繼續往外沖的更多好處,國家更強大。要不然秦國的這套獎勵耕戰的制度就走不下去了。但是你們都稱王這件事,我感覺不爽也是真的。
至于說到把陝地的居民返回魏國,也是一個狠招。人可以走,财富能讓你帶走嗎?讓你帶走你敢帶嗎?周圍的人就能把你搶個幹幹淨淨,說不定殺的屍骨無存。先逃命吧。人逃回了魏國,吃喝住用管理,分配土地财物都是要下大功夫的,最少你不能讓他們餓死凍死吧?安排不好就内亂了。說不定裡面還有多少奸細。
秦惠文君十四年,秦惠文君也稱王了。之前我們講過秦國還曾經帶人朝拜過周天子,但是誰都想在名份上差不多過得去。畢竟什麼魏國韓國這種國家都稱王了,我們秦國可比他們強多了,我們的王才配得上天子的位置,最少名份上我們不比你們低。從這一年起,秦惠文君就成為秦惠文王了。紀元也開始改為秦惠文王元年開始。
秦惠文王二年,張儀和齊國、楚國的大臣在齧桑會面。
這是個什麼情況呢?因為秦國的不斷壯大,東方的各個國家很有危機感,齊國和楚國有意聯合抵抗秦國。當時齊國楚國都算是大國,要是真的聯起手來,秦國也容易吃不消,所以必須要把這兩家拆開,最好是他們都跟秦國結盟,遠交近攻,讓秦國能騰出手來打趙魏韓。
而趙魏韓三國因為跟秦國接壤,不斷被秦國侵入,對秦國又怕又恨,一會兒各自(主要是魏韓兩國,趙國骨頭很硬的)卑躬屈膝獻上誠意,一會兒合縱聯手攻打秦國,秦國打過來三國聯手抵抗,抵抗着抵抗着又内部互坑,繼續對秦國伏低做小。這也是弱國的悲哀,奴顔婢膝,苟延殘喘,最後少不了被人滅。
齧桑會談之後,張儀被免去了相國的職位。大概率是沒能達到秦國的目标,小概率是被人撬牆角挖坑,還有可能是戰略性職務調整。我們不了解細節,所以不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