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西之戰發生在燕昭王時期,燕昭王的父親是燕王哙,燕王哙腦子不太清楚,非要在自己活着并且立有太子的情況下把王位傳給宰相子之。還把三百石以上的官員的任免權都給子之。子之做了三年王,原來的太子平和将軍市被發動政變。齊宣王趁機以平定燕國内亂為名出兵燕國,殺死了燕昭王,把子之剁成肉醬。太子平在攻打子之的時候不順利,被叛變的市被殺死,市被也死于動亂。這時候趙武靈王把流亡在韓國的公子職(也有人說太子平沒死,公子職就是太子平)送回趙國繼位,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繼承的是個爛攤子,國家弱小,腐敗,貧困,被齊國犁過一遍,占領了大半國土,有那麼點千瘡百孔的意味。于是燕昭王聽從郭隗的話,千金買馬骨,築黃金台,招攬人才。燕昭王拜并沒有那麼出名的郭隗為師,并且廣泛宣揚,很多人才紛紛奔赴燕國。其中有名的比如武将劇辛來自趙國,謀士鄒衍來自齊國,屈庸來自衛國,樂毅來自魏國、蘇代來自雒邑。
劇辛本身是燕國人,早年曾經在趙武靈王手下任職,後來趙武靈王沙丘之變被活活餓死,劇辛可能覺得在趙惠文王手下待得不太舒服,就投奔燕昭王,後來輔助燕昭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強了燕國的實力。
鄒衍更不用提,這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陰陽學家。最主要的成就就是,秦始皇就是采用了鄒衍提出的五行衍化學說,确定了秦國的國運為水德。
屈庸具體做了什麼我沒查到,能有名有姓的出現在史書,應該是有一定才華和影響力的。
樂毅是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祖先樂羊是魏文侯手下,被賜封地靈壽,後代子孫都定居靈壽,趙武靈王滅了中山國,靈壽并入趙國,被人推薦出仕。後來趙武靈王被餓死,樂毅就去了魏國,等到燕昭王求賢若渴的名聲傳出來,樂毅就到了燕國,他最大的成就是五年時間連下齊國七十多座城,幾乎滅了整個齊國。
蘇代就更不用講了,蘇秦族人,縱橫家。
燕昭王卧薪嘗膽二十幾年,終于決定向齊國複仇。這時候齊國的君主已經是齊湣王。多國聯軍下齊湣王連連敗退,最後隻剩兩座城固守。
燕國繼續打齊國先略過不提,回來講秦國。也就是這一年秦昭襄王跟魏昭王在宜陽會面,跟韓僖王在新城會面。這兩次會面的原因我們不是很清楚,想來可能跟打敗齊國後占領區的分配或者交換有關系,秦國和齊國離得太遠了,就算占下地盤也是飛地,很難管理,可能會要求魏國和齊國以兩國西部的領土作為交換。或者秦國分别和這兩個國家結盟或者施壓。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秦昭襄王和楚頃襄王在鄢會面,然後又在穰城會面。這兩次會面,我們猜測可能是要楚國老實點,我們預備去打仗,你要麼跟我做打手,要麼老實呆着别動。因為後面秦國就攻取了魏國的安城,一直進攻打到大梁,燕國和趙國出兵救援魏國,秦軍撤退。
我們看這裡,沒有齊國的事,因為齊國這時候被燕國的樂毅打得落花流水,齊湣王後來都給打跑了。這裡也沒有楚國的事,很可能跟之前的談判有關系。同時這裡韓國也靜悄悄的,可能是被秦國打怕了,一方面可能也跟楚國沒有動靜有關系,防備楚國趁機咬他一口。
這一年魏冉被免職。至于為什麼被免職我們不清楚,政局變動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很正常的。這一年還有一件事就是是完璧歸趙。楚國的卞和自認為發現了美玉,持續想獻給國王,卻分别被楚厲王、楚武王被搞殘了雙腿,最終到楚文王時期,美玉不再蒙塵,被剖出來,這就是和氏璧。後來楚國跟趙國和親,和氏璧到了趙國。秦昭襄王聽說和氏璧天下無雙,就許諾趙國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其實一座城都不預備給。趙國丞相蔺相如在秦國朝堂上戳破了秦昭襄王的假臉,最終把和氏璧安安穩穩帶回了趙國。然後,趙國這是把秦昭襄王給得罪了。
第二年,也就是秦昭襄王二十五年,秦國攻打趙國,攻克了兩座城。趙國也不是那麼好打的,有廉頗呢。同一年,秦昭襄王又跟魏昭王和韓僖王分别在宜陽、新明邑會面。我個人猜想,主要還是讓韓國魏國老老實實的,别跟趙國聯合。